中考作文写作技巧例谈评析(04)——详略得当

  一、技法        

          1  、详略的依  据是什么  ?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着一座伟大的文学  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  ?    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    ?  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  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  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  连 声 地 说 : “ 好 极 了 , 老 师 , 我 可 从 没 见 过 这 样 一 双 奇 妙 的 手 啊    !  ”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  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  现在那双手  (  次要部分  )  突出  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  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  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写《春游》,有如下材料,看怎样剪裁:     

      

         ① 全 班 讨 论 到 什 么 地 方 春 游     

         ② 到 超 市 买 食 物     

         ③ 集 合     

         ④ 上 车     

         ⑤ 扫 墓     

         ⑥ 参 观 一 个 展 览 会     

         ⑦ 分 散 活 动     

         ⑧ 烧 烤     

         ⑨ 参 观 动 物 园     

           ⑩ 返 校     

      

          (  哪些详写    ?   哪些略写  ?   依据是什么    ?  不同主题,裁剪也不同:《一次有意义的野餐》、《动物的悲  哀》、《快乐春游》、《春游》  ) 

      

        那么,命题作文详略安排是由哪些因素决定  的呢  ? 

      

          (1)  文章的题  目:题目确定了写作的重点,重点就正是要详写的地方。比如“课余生活的乐趣”,重点就  是写课余生活, 课堂上的 事情就不能 详写,否则 就偏离了题 目的要求。     

      

          (2)  文章的中  心: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择了材料,还要围绕文章的中心区分这些材料的主次。最能表现文章  中心意思的材料,就是主要的材料,要详写  ;  同表现文章的中  心 意 思 有 一 般 关 系 的 材 料 , 就 是 次 要 的 材 料 , 要 略 写 。     

      

          (3)  文章的内  容:以写群体为主要内容的作文,比如“我们的班级”、“我的好朋友”,不可能把群体中  的每一个人都写出来,也不能只写群体中的一两个人。常用的方法,就是详写一两个、两三  个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再用“点名法”略写一二  (  如:“在我  们班,象×××这样的同学还有很多„„”  )  ,使点面结合,  相得益彰。如果只有详写没有略写,就缺少了群体的普遍性  ;    如果只有略写没有详写,又缺少了群体的典型性。   2  、详写的两个  原则:   

      

          (1)  过程详,  结果略   

          (2)  面上略,  点上详   

      

          3  、详略的错  位   

      

          (1)  主次颠倒    (   略 写 的 详 写 了 , 详 写 的 略 写 了    ) 

          (2)  漫无节制    (   详 写 也 要 把 握 好    “度”  ) 

          (3)  语焉不详    (   略 写 的 也 要 有 “ 实 ” 的 内 容    ) 

          (4)  堆砌材料    (  平均使用笔墨  ) 

          (5)  面面俱到    (   详 写 、 略 写 , 还 有 “ 不  写”  ) 

      

         二 、 心 法     

      

         写作文,抓重点,不要事事都去表。     

         重点部分要详写,次要部分捎带过。     

        详略得当细安排,文章自然写出来,写出来。     

      

         三 、 荐 文     

      

    2009  年天津  中考满分作文:   

      

    我想要去流浪——致甜  甜 同 学 的 一 封 信    

      

         甜 甜 同 学 :     

      

        你好  !  看见你  的这封信,第一感觉就是“我找到一个伙伴,一个敢让我说出心里话的伙  伴”  !  这些话不能说给爸爸妈妈,因为他们听不懂,而你一定  能读懂„„   

      

         我 想 要 去 流 浪 , 不 是 逃 避    .  而是期待  ;  我想要去流浪,  不是幻想,而是追求。   

      

          着一身破旧的牛仔服,骑一匹瘦弱的马,怀  抱一把旧吉它。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有的只是一种浪子情怀,一种别样的个性,一种淡淡  的叛逆。   

      

        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发达的社会中生活着  孤僻的新人类,竞争、挑战、精英无休止的响在你的耳边,只要分数,不要友情,只要名次,  不要真诚„„我想要去流浪,让不愉快的往事随风而去  .  在与  自然的对话中,做回真实的自己。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君不见,考前几  日,无论往日如何谈笑风生,看淡一切,此时都在埋头苦读,磨那杆不快也光的“老枪”。  考后的排名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份酸楚是无法言表的。我想要去流浪,不必担心成功与失  败,寻找一份难得的欢乐。我想去撒哈拉。让漫漫黄沙隔绝城市的喧嚣,看看那远离现代都  市的古老文明,登上神秘的金字塔,守护这片无垠的空旷。倾听一段古老的传说,让心潮再  次澎湃。  

      

        我想去亚马逊。让片片雨林遮住烦恼与忧愁,  去体味那份原始的宁静,看看美丽而又可怕的食人鱼。曾经梦中追寻的一切如今都可以一一  实现。   

      

         我 想 登 上 珠 峰 。 呼 吸    8848   米 高 空 的 空 气 , 触 摸 千 年 不 化 的 积 雪 。     

      

        在流浪人的词典里,没有寂寞,没有孤独。  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可以躺在沙摊上看旭日东升、夕阳西下,可以在漆黑的旷  野里狂奔。不必压抑自己的感情。对着苍穹发泄自己的一切,那种快意是无法表达的。自然  ——永远是你最忠实的朋友。   

      

        在流浪人眼里,天永远是蓝的,海永远是绿  的,草永远是青的。   

        我想要去流浪,没有太多的理由,只是一种  心情。   

         甜甜同 学,你能和 我一道去吗    ?  盼望你的回音。   

      

         一 个 关 心 你 的 同 学     

      

        推荐理由:  90    后生在众人的“谐音”中就是“非主流”,叛逆的一代。就如作者自己所言的那样特立独行  ——“没有方向,没有目标,有的只是一种浪子情怀,一种别样的个性,一种淡淡的叛逆。”  作者的这篇文章是对  90  后的一种代表性的全面剖析,道出了  心中的无奈与深怨。这是一篇具有挑战性的文章,直面现实,贞言不讳。而作者这般尖锐、    独立的讲叙从心理上来说就已经构成了反思  (   即劝说    )  的立场。解铃还需系铃人,个人心理上的烦恼其实也只有自  己主动努力才能排除的,作者的长篇大论实则就是对于无奈的发泄,这就是心理疗法的体现。  所 以 说 作 者 的 立 场 同 样 站 在 劝 说 的 角 度 , 符 合 命 题 的 写 作 宗 旨 。     

      

        语言流利,句式优美,意境恬雅是本文最大  的特点。“我想要去流浪,不是逃避  .   而是期待    ;  我想要去流浪,不是幻想,而是追求。”“在流浪人眼里,  天永远是蓝的,海永远是绿的,草永远是青的。”这些语句的描写给了文章诗意般的灵魂,  使 读 者 读 来 朗 朗 上 口 , 毫 不 生 涩 , 给 人 一 种 心 灵 上 的 甜 美 享 受 。     

      

         四 、 游 戏     

      

        “听力三部曲”:第一部,闭眼聆听大自然    ;  第二部,五位同学表演打喷嚏  ;    第三部,听声音,猜情节  (  敲门、报告、文具洒落一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