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教学十讲:第三讲 整体构思 确定主旨

    初 中 九 年 级 作 文 教 学 十 讲 : 第 三 讲   整 体 构 思   确 定 主 旨         知识要点:          1 、文章所表现的主要思想、情感或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就是  文章的主旨,也就是中心思想。        2 、中心思想是文  章的灵魂、统帅。        3 、中心思想是从材料中提炼出  来的。        4 、同一个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往往可  以提炼出不同的主旨。   考试说明:       所谓   “ 确定主旨 ” ,就是确立作文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  选材的依据,结构的轴心;就是语言的运用,也要受主题的约束。可见确立主题在写作过程  中的重要意义。如何确定主旨呢?  1 、循规蹈矩        一篇好的文章,它的主旨也就是立意,必须是正确高雅,有利于国家、人民的,但它又不能  超越题目的制约。对于作文的评判,思想标准是第一位,如没有正确主题或没有积极意义的  不能算好文章。因此,要写出好文章先要 “ 循规蹈矩 ” ,做  到:准确、正确、明确。所谓准确,也就是扣题准确,在立意时首先要做到合乎题意,对于  有要求的作文,就必须紧扣作文的要求去写。正确,则是正确积极。要想立意正确,首先必  须考虑主题是否符合科学性,没有根据的片面性的东西不能作为立意根据;其次要考虑是否  符合学校纪律及国家法令政策。最后就是明确表达。作文时确立主题要非常明确,下笔前应  有明确不含糊的立意,文章反映的是什么,心中一定要有数,作文时将其明确地贯注于全文  表达出来。如《选择》(原文略),就是一篇处处紧扣题目,且符合立意三个基本要求(准确、  正确、明确)的好文章。这篇文章从头到尾都是紧扣主题在写。作者叙述了在重大问题的选  择上,自己态度坚决,毅然做出回国学习的决定的事,可见立意是正确积极的。    2 、着意求新       要使立意新颖,最根本的就是要扣紧时代  精神。古今中外的主题思想都是能够反映当时的时代精神的。列宁曾称列夫 ;   托尔斯泰的作品为 “ 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 。鲁迅先生的多  数作品被称为投枪匕首般的战斗檄文。只有具有强烈的时代感的主题,才容易引起读者深刻  的共鸣,也才能使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力。所以富有时代感的主题才是 “ 新   ” 的,也只有这种富有新意的主题才是有意义的主题。如《独闯世界的孩子》  (原文略),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能深刻地反映时代精神。文中的 “   他 ” 正是当代一部分中学生的缩影。作者对 “ 外面世界   ” 的诠释新颖深刻,文章的立意能扣住社会脉搏。  3 、  逆向求异       所谓逆向求异,是与顺向思考的立意方法相对而言的,它  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以新的思维方式表达自己不同  凡响的认识和看法。运用逆向求异的立意方法有哪些呢?第一,对作文题目进行反向思考,  单凭题目字面之意去作文难免陈旧、平庸。第二,就是运用批驳错误看法,提出正确认识的  反意存真立意法。第三,对某种事物、事理从多角度看。值得注意的就是在逆向求异的立意  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能违反准确、正确的原则。如《狗拿耗子,精神可嘉》,这篇文章立意  新颖,没有附和前人看法,不拘泥于固有模式,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   耗子是对人类有害的动物,我们应当把它消灭干净,不管是用老鼠药,还是灭鼠器,或者是  用其他什么方法。狗拿耗子有又什么错呢?猫可以捉耗子,狗为什么就不能呢?   ” 由此展开议论,从而得出迥异于前人的新见解: “‘ 狗拿  耗子 ’ 精神是值得提倡的,管 ‘ 闲事 ’ ,是  于国于民都有益的正事。相反,见到 ‘ 耗子 ’ 不拿,见到坏  事不管,只会害人害己,以至国无宁日,民无宁日。 ” 4 、深入开掘         所谓 “ 深入开掘 ” ,就包含着这样一层意思:    作者要对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出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这就是一个提  炼、深化主题的问题。   事物本质的思想意义是客观存在的,一定的生活  材料只能提炼出相应的一定的主题。对事物认识不深,主题就肤浅;认识上 “   拔高 ” 、 “ 牵强附会 ” ,主题就脱离实际。  作者的主观认识必须做到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达到主题思想与全部生活材料相一致的要求。  有时,材料所显示的思想意义可能不止一点,当然可以确立不同的主题,但开掘得深,选择  能反映事物本质思想意义的主题,是应该得到更高的评价的。主题思想提炼深化,是作者对  题材的社会意义进行反复研究,深入认识的结果。著名歌剧《白毛女》主题的提炼对我们是  不无教益的。这一剧作取材于一九四零年晋察冀边区广为流传的 “ 白毛仙姑   ” 的故事。起初有的人认为这个传说不过是一个 “ 神怪的故  事 ” ,可以利用来宣传破除迷信;也有人可以把 “ 反迷信   ” 和 “ 反封建 ” 结合起来处理。但经过剧作  者们深入调查,反复研究,才选择和提炼出 “ 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  鬼变成人 ” 这一深刻主题。这一主题恰切的反映了事物本质上的思想意义,  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和强烈的感染力量。如《我和陈早阳》一文,作者记叙的是同学间的一  段交往。她没有把这写成歌颂同学之间的相互友情之类,也没把这写成赞扬同学身上的某种  精神、某种美德之类。记叙这段交往,展示的却是两种社会制度下两个少女的不同思想性格,  不同精神境界,写出了自己的自强心、祖国情,以及肩上的责任。这样的立意可以说深刻而  有意义。  5 、咏物意蕴       借助想象的作用,通过  对熟悉的、物质的、具体的、自然的东西的描写,去表现生疏的、精神的、抽象的、社会性  的东西,书写个人的生活感悟和人生况味,这便是咏物意蕴的立意方法。中学语文课本中,  有不少这类 “  借物寄怀 ”  、 “ 托物言志   ” 的作品,如高尔基的《海燕》、茅盾的《白杨礼赞》、袁鹰的《井岗翠竹》。  这些作品都有一个表层的作为媒介的象征性的形象,在这形象的里层蕴藏着一个高尚美好的   “ 意 ” ,两者结合得很好。而且这类文章中的 “   意 ” 一般都有社会性的内涵,或是人的某种崇高的品质,或是某种可贵的感  情,或是某种人生的哲理,它们是文章的灵魂和生命,这个 “  意   ” 附丽于想象而存在。       首先,要选好象征物。这象  征物应是大家所熟悉的,形象鲜明的,是美好的。同时,这象征物应与象征义有联系的,而  且联系越贴切、越新奇,文章的立意就显得越自然、越新颖。其次,要充分显示 “   意蕴 ” 的审美属性,处理好文章中的 “ 点睛 ”   之笔,使 “  意 ”  自然的、巧妙地升华起来。    6 、画龙点睛       在一篇文章的关键地方,用一句或几句话  点明要旨,即称为 “ 点睛 ” 之笔。显而易见,它是文章的眼  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有了点睛之笔,就可揭全文之旨,使主题突  出,内容深化,思想生辉。       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一文,先用  大量篇幅写景记事,写文人墨客的 “ 悲 ” 和 “   喜 ”  ,最后笔锋一转,归结到 “  求古仁人之心   ” : “ 不以物喜,不与己悲。 „„ 先天下之  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文章最后这两句将作者的本意予以点明,成了  千古绝唱,至今脍炙人口。这是古人作品中将 “ 画龙点睛 ”   法用得最好的例子之一。       运用点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作者要  独具慧眼,善于从貌似平凡的现象中挖掘出不平凡的意蕴,开掘出新的思想,新的境界、新  的哲理,然后在行文的关键处不失时机地运用浓缩精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加以点化。二是    点睛的语言要尽可能生动形象、含义深刻,令人警醒,要具有震撼人心,催人奋进的艺术力  量。        [3—1]  俗话说 “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  ,但结果往往靠不住, “  坐吃山空   ”“ 望洋兴叹 ” 的情景总时有发生;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  大事的成就,或小事 的做成,靠的是坚忍不拔,靠的是踏实肯干,靠的是勤奋学习,靠的是  团结合作,靠的是 „„  请以 “ 靠 ” 为话  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   注意:  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但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字数不少于   600 字。       导思:这道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同  学们注意:        1. 有良好的思想导向。在全面推进素质  教育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背景下,引导考生想一想: “‘ 靠山吃山,靠  水吃水 ’ ,其结果为什么靠不住 ” , “ 大事  的成就,或小事的做成,到底靠什么 ” 等问题。这实在是有利益考生的心灵  净化。考题要求考生把自己的经历体验,所思所感写下来,从而接受写作能力和思想素质的  双重体验。        2. 有丰富的写作素材。我们每天都在做  事情,干大事,做小事,靠的是什么,每位考生都有经验和教训,都有丰富的素材;一部分  视野开阔、思想活跃者还会想到名人成功 “ 靠 ” 什么的警句,  如: “ 快乐不能靠外来的物质和虚荣,而要靠自己内心的高贵和正直。   ” (罗曼 • 罗兰) “ 学习知识要靠善于  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 (爱因斯坦)  如此等等。这 些源于生活的 “ 靠 ” 的秘诀,都会启发学生有  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3. 有多样的切入角度。将话题化大为小,  并找准自己擅长的文体角度切入进来,这是写作能够出奇制胜的关键。或者从叙述一次依   “ 靠 ” 而成事的经历,写一篇记叙文,如《小痘痘》《自信》;  或写成书信,如《给自己的一封信》;或写成日记等。总之,口子开小,内容写实,开掘求深,  就一定能够出奇制胜,获得高分。        4. 有适当的限制  性。文题中要求 “  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等等   ” ,命题者特别在 “ 你的 ” 下面加上横线,  这就是从内容、范围上,对考生加以适当的约束。因为话题强调了 “ 你的   ” ,所以也不能空发议论,应联系自己的体验来说理。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  防止了考生的宿构、仿作、套作。        [3—2]  当今社  会, “  时间即是财富 ”  。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中外   “  快餐 ”  应运而生。与之相伴相生的还有各种   “ 文化快餐 ” :欣赏电视剧《红楼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代替了原著的阅读;大部头中外名著的缩写本就在身边;二十四史可以直接看现成的译文;  学习古诗词,熟读 “ 名句 ” ,说,可以显文雅,写,可以彰  文采;了解明清史实,只须看影视剧的戏说、演绎 „„      你是怎样看  待这一 “ 文化快餐 ” 现象的?可就其中一种或几种现象议论、  说理,也可以选取某一生活片段,形象含蓄地表达你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自拟一个有特色的  标题,文章  600 字以上。       导思:这道题可从以下几  个方面拟题:        1 、就 “ 文化快餐   ”  现 象 评 说 是 非 , 如  “  文 化 快 餐 利 大 于 弊   ”“‘ 文化快餐 ’ 弊大于利 ”“‘ 文化快餐   ’ 亦喜亦忧 ”“‘ 文化快餐 ’≠ 肤浅媚俗     ”“  给  ‘  文 化 快 餐  ’  一 席 之 地   ”“‘ 文化快餐 ’ 缺乏营养 ”“‘ 文化快餐   ’  浅 而 俗  ”“  去 掉  ‘  文 化 快 餐   ’ 中的渣滓 ” 等等。只是这样的立意,略嫌一般化。          2 、如果深入一步,立意新一点,则可以如此: “   雅与俗互相包容,相辅相成 ”“‘ 文化快餐 ’ 赏心悦目   ”“  一种娱乐休闲的好方式 ”“  娱乐消遣也是文化   ”“  我 为  ‘  文 化 快 餐  ’  喝 彩   ”“ 不必担心 ‘ 戏说 ’

   ”“‘ 文化快餐 ’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 莫把   ‘  快餐 ’  当正餐 ”“  要吃饱,更要吃好   ”“ 对 ‘ 文化快餐 ’ 实行 ‘   拿来主义 ’”“  当心消化不良 ”“  别吃坏了胃口   ”“ 还历史以真实 ”“ 文化重在一个 ‘ 品   ’  字 ”“‘  文化快餐 ’  远离了文化   ”“  品味 ‘  文化快餐 ’ ,弘扬民族精神   ”“ 倾注毕身心血,探求中华文化之真谛 ”“ 缩写,缩掉了  精华 ”“ 想吃啥就吃啥 ”“ 细细品味中华文化的钟灵与深邃   ”“ 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       3 、  如果再反复斟酌,就会有更新、更有深度的立意。如: “‘ 文化快餐   ’—— 信息时代的宠儿 ” (比 “‘ 文化快餐   ’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 显得更准确、更形象、更贴近现  实生活), “‘ 文化快餐 ’ 挡不住的诱惑 ”   (比 “‘ 文化快餐 ’ 赏心悦目 ” 要生动、深  刻、新颖得多), “  康乾盛世的恢宏哪里去了 —— 说   ‘  戏 说  ’”  (比  “  还历 史 的真 实   ” 更具体、明确、角度更集中), “‘ 鱼 ’   与 ‘ 熊掌 ’ 兼吃 ” , “ 萝卜  白菜,各有所爱 ”“ 既要 ‘ 阳春白雪 ’ ,又  要 ‘ 下里巴人 ’” (题目不俗), “ 既是   ‘ 戏说 ’ ,何必当真? ”“ 吃名家名店的   ‘  文化快餐 ’”  , “  不妨尝口新鲜的   ‘ 文化快餐 ’” (三个修饰、限制词语是写作的三个层次),   “ 我要原汁原味的 ‘ 文化餐 ’” ,如此等等。  你还可以有更新、更深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