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专家浅析㈥

  另有几份试卷(上海、福建、江西和山东)的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比较简短。这里的材  料给出的已经不是一种生活场景,而是对生活场景的一种提炼和归纳,其实质,是拉长的话  题。只是如果拉长的话题具有模糊性,那么在阅卷中仍然难免会带来困惑,也很可能要规定  “核心立意”。为了表明这所谓“核心立意”的无理与无奈,我们也还要提出那实质的“核  心立意”作对照。只是,这里的解说可以简短一点儿了。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  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简析]材料只有两句话,但也提供了多种思维角度。人们往往舍弃心灵的微光,  因为认为它属于自己;天才把它变为作品,用它照亮世界。这里可能有凡人和天才人生观的  差异,也可能有价值观的不同,也可能有先天禀赋与后天环境的因素。微光在凡人这里一闪  即逝,原因不一而足,“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未免武断;微光能在天才那里洞烛天地,  显然还有其他诸多条件,微光与天才之间也不能简单划上必然的等号„„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抓住灵感,成就天才。

   【福建卷】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  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  得抄袭,不得套作。

     [简析]一句话材料,两个分句,通过运动赛跑与人生赛跑的差异,揭示人生的真  谛。但这只是大体上的揭示而已。细究之下,仍能浮想联翩。表面看来,运动赛跑与人生赛  跑从追求目标和评价标准看,有差异;实质上看,二者都是速度、体能与精神、心理的竞争,  又是相同的。更何况,认为运动中赛跑,都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也是  片面的。有些赛跑,就是限定时间,丈量路程。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测试就有一项“12 分钟跑”;  专项赛跑,也有限时竞逐的项目。认为人生赛跑,都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  也简单化了。为达到某项既定目标,某种工作任务,某个厂商订单,甚至自己近期或远期的  人生规划,也是要争分夺秒的。不知道冯骥才先生的人生情况,反正我的书稿、文稿,很多  都是在限期之前争朝抢夕,杀青撞线的。人们常说,和生命赛跑——真的,二者是分不清也  分不开的。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抓紧时间,壮丽人生。

   【江西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  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必须写议论文。(2)不少于700 字。(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4)不得  抄袭,不得套作。

    [简析]一句话材料,两个分句。前一分句大约是从物质层面而言,教导我们要安守  清贫,不要贪得无厌;后一个分句大约是从精神层面而言,教导我们要认识不足,奋斗不息。  

    当然,我们这里只是一种揣度。无可置疑,这种传统的价值观是美德,需要继承和  发扬。但命题人应该也接受了时代发展变化的熏陶,对物质有开通的看法和时尚的追求,可    能正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对精神务实的驻足和适可而止的放弃,未尝不是社会和谐  的必要条件。

   看得再细一点儿,一句话材料里还包含着反思,还有程度的限定,里面的“人”和“你”  也都不具备确定性。如是,“对上述说法,你有何感悟和思考?”岂不是很明朗„„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物质向下看齐,精神向上追求。

   【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

   惟我辈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虽石烂海枯,而此身尚存,此心不死。既不可以失  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世界进步之潮流,合乎善长恶  消之天理,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      

                  ;             &  nbsp;            &nb  sp;            ——孙中山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简析]作文题目援引孙中山先生的一段话作为材料,这段话包括三句。第一句表明我辈身  负的责任和决心。其后两句阐发决心。第二句从反面表明绝不灰心和缩步,第三句从正面表  明决心的具体内容: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应乎潮流、合乎天理。收尾处表达成功的信念,  也传达着漫长艰辛的思想准备。三句话是一个整体,也各有独立意义。整体和其中每一句,  每句中的每一点,都是作文思维的起点,这就等于给出了相当数量的话题。再按照题目的要  求“感悟和联想”,立意和选材的空间也就无穷无尽,丰富多彩了。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从题目给出材料出发,做丰富多彩的感悟和联想。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集中精神,努力奋斗,推进中国改革发展,争取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