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专家浅析㈤

  有几分试题的作文题目给出的情景材料篇幅较长,情景都涉及对某一问题的多种看法。它  们是:广东、浙江和湖北。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  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  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  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  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800 字。③不得套作,不得抄  袭。

     [简析]“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当然不是一般而言的“穿越”,它要表达的  是对某种生活环境的关注、评价和感情。我曾经为新概念作文比赛出过一个作文题目“站在  某个时空坐标点上”,和这道题目有几分相似。

    材料第一段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的选择既有时代,又有地点。他选择“公元一世纪  的中国新疆”,原因是彼时彼地“多种文化的交汇”。这应该是一种职业的选择,也包含着  因专业痴迷而萌生的一片天真可爱。

    材料第二段包含三种选择,都只涉及时代。涵娜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宁可  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材料没有告诉我们原因,揣度都是因为觉得当下不够“有趣而且有用”,  怀有几分不满吧。所以德高望重的居里夫人作出指导:“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  且有用的生活。”

    居里夫人的话熠熠生辉,表达着对涵娜和伊雷娜的开导,体现着立足现实,做好自  我的务实精神。用在作文题目材料中,也使得汤因比的幻想有几分失色。

    但我真的不知道,居里夫人对两位晚辈(涵娜是外甥女,伊雷娜也有可能是亲戚)  的开导,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指导,还是一种普遍哲理的揭示。如果从后一层意义来理解,就  需要我们超越对“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的世俗认知。

    例如,我生活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延河之滨、宝塔山下,那里集合着中华民族最优秀  的子孙,我们一起步入抗日军政大学的礼堂,这里的生活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真是有  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生活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大别山中、淮海战场、那里炮声隆隆,军号嘹  亮,杀声震天,男子汉喋血沙场,为国家为民族建功创业,真是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生  活在北宋时代,和范仲淹并肩站在岳阳楼上(权当范仲淹到过这里),衔远山,吞长江,吐诉  仁人的情怀,真是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我生活在南宋时代,和岳武穆携手挺立黄鹤楼头,  把剑抚栏,举酒狂歌,抒发直捣黄龙的爱国壮志,真是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又例如,在纳粹的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在军统的渣滓洞白公馆里,在“四人帮”的  牛棚里„„如果能实现精神的超越,也同样可以咀嚼、体味并享有其中生活的“有趣而且有  用”啊!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立足现实,做快乐而有用的人。

   【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台湾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说,她读中学的女儿成绩一直中等,但却被全班同学评  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是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她开玩笑地对女儿  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  的人。”这篇博文在网上引起了热议。

      网民甲:坐在路边鼓掌,其实也挺好。

    网民乙:都在路边鼓掌,谁在路上跑呢?

    网民丙:路边鼓掌与路上跑步,都值得肯定。

   请在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  发表议论。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少于800 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简析]台湾作家刘继荣在博文中对女儿的介绍以及她和女儿的谈话涉及到对中学  生的评价原则,揭示出人品(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好相处等)重于学业(成绩)  的道理。路边鼓掌与路上跑步,都有着超越刘继荣女儿、超越台湾中学和中学生的象征意义。  

    刘继荣的话“你快要成为英雄了。”传达出母亲因女儿高尚人品得到同学认可的欣  慰和赞许。

    女儿的话“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表达着女儿希望班级、  学校里更多同学品德高尚,整个社会和谐美好的愿望。

    甲、乙、丙三位网民的话,分别表达了对做好自己,个体美好和社会建设,群体美  好的或侧重,或辩证的认识。

    我不想再使问题复杂化,不想涉及台湾和大陆意识形态、社会环境、教育机制的差  异,不想探求中学校园和公司企业、商海官场、研究所、竞技场、娱乐圈的差别,也不想追  究三位网民在海峡哪边或大洋哪岸,仅只从最单纯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引起热议也是必然的。  

    命题人很务实,做了“请在上述网民的议论中,选取一种看法”的限定,但三种观  点在材料中的交叉,应能在考生的思维里激起波澜;但由于“作文常识观”的诱导,考生多  数也会识时务地把自己的一票投给网民丙吧?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做品德高尚的自我,并为社会的美好和谐而努力。

   【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语文课堂上,老师在讲到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时,不无感慨地说:  “可惜啊,我们现在已经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

   学生甲:“没有啊,我上大学的表哥就经常给我写信,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是不可替代  的。”

   学生乙:“信息技术这么发达,打电话、发短信、写邮件更便捷,谁还用笔写信啊?”

   学生丙:“即使不用笔写信,也不能说明书信消失了,只不过是书信的形式变了。”

   学生丁:“要是这样说的话,改变的又何止是书信?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  都在悄然改变。”

   „„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文章。要求:明确立意,  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简析]题目材料由语文课堂上老师因杜诗引发对“书信”的感慨开始,到“很多  东西都在悄然改变”暂告一段落。一位老师和四位同学的发言都涉及丰富内涵。

   老师感慨“很难见到家书了,书信这种形式恐怕要消失了”是因杜诗而来;其实,“家书  抵万金”,杜甫得到家书也不易。只不过老师之谓“难”,不是“烽火连三月”的原因。

   学生甲对老师的观点持否定态度,他认为书信“不可替代”,但是表哥来信应是特例。

   学生乙认为“信息技术”发达,是书信衰微的原因。

     学生丙认为书信并没有消失,只是“形式变了”。

   学生丁推而广之,认为“社会发展了,科技进步了,很多东西都在悄然改变”。

   小而言之,这场谈话是就“书信”的盛衰及其原委而言;广而言之,是就生活的发展变化  及其原委而谈。

   题目要求“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来写作,这就完全放纵了考生。因为,  前面五个发言,已经既具书信微观之多面,又具生活宏观之广阔,它们都可以是考生选择的  角度,都是作文给出的题目。而学生丁的发言之后还有一个省略号,省略号意味着众多考生  可以自定角度,这就等于把命题权给了考生。

   这里,我们尝试把省略号落实一下。

   学生戊:“书信是用来传情达意的,其实,传情达意的方式很多,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在传  情达意啊!”(这是2008 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

   学生己:“我对书信情有独钟,一封信在信箱里,就像亲朋故旧站在家的门口。”(这是  2009 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

   学生庚:“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谁能想到100 年后书信会  演进到是么样式呢?”(这是2010 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

   学生辛:“‘书’的本意就是‘信’,表哥十年前给我写的那一叠信,就是一本旧书啊!”  (这是2011 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

   „„

   这一个作文题目囊括着古往今来所有作文题,或者说,它根本就没有命题。这种情况,2008  年和2011 年北京市高考作文题目曾两次出现。借用2006 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真希望“事  不过三”呀!

   题目实质的核心立意是: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阅卷“最佳立意”的底线可能是: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很多东西都在改变,我们既  要珍惜传统,又要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