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高考作文四大痼疾
高考作文难以获得高分,令不少同学对作文望而生畏,似乎已 成不争的事实。然而,考量学生写作的实际,不难发现,得不到高分的真正原因乃是在日积 月累的写作训练中,我们的同学始终没有找到自身的“软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写作中存 在的“痼疾”。“痼疾”不除,“肌体”难愈,甚而至于“病入膏肓”。在我们看来,目前 普遍寄身于学生作文中的“痼疾”不外乎四个方面,即“内容空洞,寡言少味”、“情感虚 假,思想消极”、“漠视生活,事例陈旧”和“认识肤浅,狭隘片面”。有鉴于此,我们结 合 2012 年高考作文中“失分案例”和“成功案例”,分别予以剖析、评点, 给同学们一个清晰、直观的认识,为同学们获取作文高分助一臂之力。
突破高考作文四大痼疾(一)
——内容空洞,寡言少味
江苏省如皋中学 刘国良
【阅卷现场反馈】
从 2012 年高考阅卷情况看,考生在文章 的内容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1. 滥用排比,虚张声势。
部分考生以为在文章的开头连用几个排比句,能够“吓 唬”住阅卷老师,殊不知这种滥用恰恰给人以“扔板斧”“拍砖”之嫌,虚张的声势自然是 无法掩盖内容与思想的贫瘠的。
2. 词不达意,不知所云。
有的文章前言不搭后语,作者似乎是在说“呓语”“醉 话”,让读者无从知晓所要表达的意思。
3. 热衷“概述”,泛泛而谈。
考前积累的诸多素材一股脑全“概述”到文章中,不能 就一两件事深入地说下去,蜻蜓点水,泛泛而谈,致使内容空洞无味。
4. 记叙凌乱,笔墨分散。
叙写一件事不能紧扣中心有序组织,而是东一句西一句, 凌乱不堪,让人猜不透作者究竟要写什么。
【失分案例】
案例 1 华而不实,虚张声势
卷别:广东卷
作文材料: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
作文题目:《那些年,如果我出生》
考场得分: 35 分
【作文片段】
那些年,如果我出生,或许我会站在西北大荒漠的孤城 上,拿着酒杯,望着逐渐西下的夕阳,对着那慢慢升起的孤烟,与岑参同赞一句“大漠孤烟 直,长河落日圆”。那些年,如我出生,或许我会在凉亭上,喝个半醉,望着对面同时白发 苍苍的苏东坡,回顾自己的一生,感叹一句“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那些 年„„
我真的希望我出生在那个才华横溢的年代,那个充满风流才子的年代。真希望能与太白在 江上一起乘舟对饮,一起望月感叹;真希望与摩诘一起领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真谛;真 希望与杜甫在一起,感受到人世百味。
【点评】
除却将王维的诗句张冠李戴用到了岑参头上之外,这两 段文字的最大缺陷就在于滥用排比句试图造成一种吓唬人的声势,但透过这种“浮夸”的表 层,读者根本不知道作者“那些年,如果我出生”之后究竟想干什么,是去孤城赏景,在凉 亭喝酒,还是要跟才子们附庸风雅?这样的文字放在文章中只能使文章内容空洞,造成“致 命伤”。
案例 2 泛泛而谈,不知所云
卷别:北京卷
作文材料:老计巡视铁路
作文题目:《孤独的姿态》
考场得分: 42 分
【作文片段】
孤独,是一种姿态——伫立山巅,却不孤单。是的,高 处不胜寒,而我们宁愿以这样昂首立于山峰的姿态忘却寒冷。这样的姿态是“傲”。当我们 傲然,就会静居在瓦尔登湖畔,独自思考浩大的人生;当我们傲然,就会在花下独酌邀明月, 举杯浇愁尽欢歌;当我们傲然,就会爱恋撒哈拉沙漠而一生漂泊;当我们傲然,就会追寻那 幸福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点评】
作者说“孤独”是一种“傲然”的姿态,是可以成立的, 但“傲然”了,怎么“就会静居在瓦尔登湖畔,独自思考浩大的人生”?怎么“就会在花下 独酌邀明月,举杯浇愁尽欢歌”?甚至就能追寻“幸福”了?拉了一堆名人,却不知道作者 在说什么,要说什么。泛泛而谈,不知所云,只能使文章降一个档次。
【成功案例】
案例 1 用例典型,析例透彻
卷别:全国课标卷
作文材料:船工修补漏洞
作文题目:《小事之中的人性升华》
考场得分: 59 分
【作文片段】
小事之中有道德的升华。在杭州,“最美妈妈”吴菊萍 面对急速坠楼的小女孩伸出了双手;在路上,“最美司机”吴斌缓缓地停下了满载的客车; 在东北,两位七旬老人在被车轧碎的井盖旁竖起了警示牌;在佛山,拾荒老人陈贤妹作为第 19 位路人抱起了小悦悦„„这些都是平凡的小事,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豪言 壮语,但他们的“伸出”,“停下”,“竖起”,“抱起”,却为我们冷漠的心灵加了一笔 绚丽,添了几分温暖。这便是小事的力量,它凝聚人心,它让道德升华。
【点评】
首句是这段文字的中心,第二句概叙四则典型事例,最 后一句详细分析,揭示了事例的共同点,使其聚焦于中心,且能做到首尾关合,结构缜密。 这样的文字用例典型,析例透彻,既充实了文章的内容,也彰显了小作者的情感价值取向, 给人以真切的认同感。
案例 2 笔墨集中,挖掘深刻
卷别:天津卷
作文材料:老鱼与小鱼的对话
作文题目:《着眼平常,关注简单》
考场得分: 58 分
【作文片段】
心存高远,意守平常。简单与平常,表达着我们最浓重 最真挚的情感。你看,不只是战死沙场、殒身不恤是英雄气概,也不只是宁死不屈、视死如 归是民族大义,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世人顿悟:原来爱国还可以如此表达。千百年来, 我们的祖先运用智慧,将普通的充饥之物变成了一个色香味萦绕的世界。它诉说着一个个古 老的故事,诉说着一个民族对这片沃土的崇敬。那是山的味道,是风的味道,是阳光的味道, 是时间的味道,是人情的味道。这些味道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思乡念亲、勤劳坚守的信念融合 在一起,承载着一个古老民族对这片土地和文化的深沉的爱。
爱,也许就是这样简单,无须豪言壮语,无须嘉言懿行。一碟小菜,一碗老汤,一捧 稻谷,一杯陈酿,无不诉说着一种情感,而这些都和我们的生命彼此相融。这些最最平常、 最最简单的美食,饱含着最最浓烈、最最淳厚的大爱情怀。
【点评】
简单与平常之中蕴藏着深沉的大爱情怀,这是小作者所 要告诉我们的,但在行文之中并没有试图以超大信息量的所谓“集锦”去“晃瞎”读者的眼 球,而仅以中国美食为例,将笔墨集中于此,深挖其哲学意蕴,品味其文化魅力,表达自己 的生命感悟,给人以多层面的美的享受。
案例 3 生活场景,情有依托
卷别:江苏卷
作文材料:忧与爱
作文题目:《忧与爱》
考场得分: 68 分
【作文片段】
因为爱之深,所以忧之远。
昨晚和妈妈睡觉,黑暗中只有我们均匀的呼吸声,妈妈 握着我的手,轻轻地摩挲着,不说一句话,我却能感受出这其中包含的所有情感,是爱,是 忧,不是简单的担忧,而是一种深沉的温柔的感情。
这种含蓄的忧,在如今这直白的时代,又有几人能感受, 并愿意感受呢?人们都说爱要大声说出来,爱很简单,可挂在他们嘴边脱口而出的,真正是 爱吗?没有忧的爱,到底有多深呢?
作家曹文轩的作品中总萦绕着淡淡的忧,像《草房子》、 《红瓦黑瓦》,他说孩子们需要这种略带忧伤的陶冶,那并不等同于消极。的确,我在读完他 的作品后,虽为小说中的忧哭泣不止,可擦干泪水后满心盈余的是对生活的爱,对生灵的悲 悯,对生命的珍惜。
【点评】
节选的这几段文字,阐述“因为爱之深,所以忧之远” 这样一个分论点,但作者不是作空泛的议论或叙述,而是为抒情议论找到了一个可靠的“根 基”,从而使文章远离了虚浮与空洞。这个“根基”就是发生在小作者身上的一件很细小的 事情——和妈妈睡觉。在这个过程中小作者感受到母亲那种“含蓄的忧”,进而由此深发开 去,拓展议论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