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预测2013年高考热点作文:“痛”

     高考模拟材料作文“痛”优秀作文  及点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 分)( 2013    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②不少于 800 字。③不得套作,  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痛了,就说

   王韵儿 华南师大附中高三( 10 )班

   二十世纪 70 年代,昆仑军区的首长“一号”为磨炼战士意志,决定在严冬  把部队开到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无人区”拉练。动员令一下,战士们热血沸腾,纷纷咬破  手指用鲜血写“请愿书”。拉练中,恶劣的高原环境让部队死伤无数。然而伤兵区里听不到  一声“痛”的叫喊。战士们紧咬牙关,浑身打战地忍着、忍着,整个部队笼罩在一片狂热的  自我献身的骄傲感中„„

   这是毕淑敏小说《昆仑殇》里的情节。当时读它时我的心情复杂而沉重。作家自己就曾是  昆仑山上的一个兵,她在这部作品里表达了对昆仑山、昆仑军人、昆仑魂的赞颂与敬意,但  我却分明读到其中难言的痛楚和深沉的反思。

   在极端恶劣的“无人区”负重、负伤行军,痛吗?一定很痛。战士们能感受到痛,或许他  们也曾呻吟。但是“一号”首长传令:凡是疼痛得受不了的,都可以哼哼,共产党员共青团  员也可以哼哼,各级指挥官,要到呻吟最重的帐篷里表示慰问。这之后,“所有的声音都噎  住了。痛苦中的士兵记起了自己的尊严,整个营地进入了死一样的假寐之中”。不愿当“怂  包软蛋”的士兵们不再言痛,他们在自我牺牲的幸福感中,“痛并快乐着”。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一次手术经历。手术小,麻药都不怎么打,因而也就痛得厉害。我想哭,  但妈妈说“不哭才是勇敢的孩子!小伤痛都忍不了,怎么面对大风浪”。于是我故作镇定、  一声不吭。医生赞道:“这孩子厉害,好多大人都疼得哇哇叫呢!”我满腹苦水,却坚定、  自豪地把自己的舌头咬得更紧了。

   是什么让我们不能坦言自己的“痛”?我们的文化里似乎有一种传统:对苦难的崇拜。我  们赞颂铁打的硬汉,鄙薄示弱的凡人;我们相信苦难是一剂良药,因而视隐忍为当然的美德。  这种观念无可厚非,可当这种传统被过分强调时,一种近似于道德绑架的东西就生成了。导  演贾樟柯曾一针见血地说:“苦难似乎是获得话语权的一种资本,因此便有人主动地去占有  苦难,把自己经历过的自认为风暴,别人经历的又是什么呢?顶多是一点坎坷。”于是乎,  许许多多痛着的人不得不“失声”,越来越厚实地包裹起自己的本能。

   苦难与磨砺绝对必要,但沉默隐忍是否永远正确?矢口否认“痛”的人未必坚强,直接喊  出“痛”的人未必软弱。真正坚韧豪壮而不言痛苦的人像昆仑“一号”,从战争年代走来、  吃过真正的大苦,值得由衷钦佩;但是否也应尊重、谅解“说痛”的人?有时候,释放出心  声更利于战胜痛苦;有时候,脆弱的流露不应招致过重的苛责。痛了,就说,这是自然的、  真实的性情,也许可再锻炼,但绝对不必羞赧。

   人生在世,痛是难免的。有痛,我们要坚强面对,努力克服。但请让我们拥有“说痛”的    权利和底气!

   【教师点评】

   客观地讲,十几岁的中学生能有多少真正人生“痛苦”的经历体验?如果仅以自身的生活  体验写作,恐怕有诸多局限,这样的作文题不太容易写好。但如果注意结合阅读积累以及阅  读中的感悟思考,注意运用由此及彼的思路,那么就可以找到利于自己发挥的角度,从而写  出有感染力有深度的作文。我以为,这是本文最大的亮点。它的亮点还在于作者善于从文化  传统的影响方面分析原因,中肯地点出了人们长期以来只认可的“痛而不言”是坚强美德的  误区所在,同时理直气壮地表明“有时候,释放出心声更利于战胜痛苦;有时候,脆弱的流  露不应招致过重的苛责。”议论有深度,有思辨性,很有说服力。 (华南师大附中语  文教师   徐冰) 

   【非师点评】

   很喜欢这篇文章,高中阶段的学生,难得有如此深度。 当然也许占了便宜。作者  很 巧 妙 地 引 用 了 著 名 作 家 毕 淑 敏 的 小 说 , 首 先 小 说 的 细 节 就 很 感 人    ,  用于例证,也很有说服力。接着引申到自己一次小手术的经  历,找到了与小说的契合点。整篇文章文风很一致,后面几段议论跟前面几段叙述语言吻合  而贴切,没有丝毫“隔”的感觉。且见解也很到位。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  诗人   杨克) 

   

   蚌贝生珠,痛而不言

    高安澜    广州市铁一中学高三  ( 11 )班

   人生在世,往往经历种种的痛。初生必定伴随着阵痛,于是坠地一刻,孩童用大哭道出了  人生的第一痛,这痛,是生命的给予,也是生命的见证。因此,在承受漫长的人生之痛时不  言痛,是一种建立在对生的理解和热爱上的坚强。

   莱布尼茨说,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是上帝从众多可能中挑选出的,最好的一个。这被选  中的世界是多么美妙,能让我们拥有了充满未知际遇的生命。而这其中既有喜悦也有伤痛。  面对喜悦,我们感恩上苍的赐予;面临痛楚,我们也应以感恩的心态选择坦然接受,不抱怨,  不言说,在坚强之中孕育生的美好。

   痛降临于肉体之上———天生抑或后天,肢体的残缺或是器官的衰败,对于生物体都是一  场巨大的灾难。面对如此生命之痛,这个患有先天性下肢肌肉萎缩的男孩陈志远,却用沉默  绽放了坚强之花。自小便知道自己异于常人的他并未因此自暴自弃,生活上的他努力自立,  尽量减少别人的负担;学习上他自尊自强,不要求别人对他有特别待遇。靠着特制轮椅走动  和依靠自己双手上下楼梯,陈志远在帮着父母经营小店的同时,靠自学考上本科。他身体的  残缺是何等苦楚,但从未为此而抱怨,而是忍受伤痛、顽强拼搏。他自己说的,正是因为这  人生之痛,他才懂得,除了上天给予的东西,一切都要靠自己奋斗。坚强弥补了他肉体上的  失去,而面对痛苦的理解,能让他毫不畏惧。

   肉体上的痛而不言是一种坚强,精神与心灵上的痛而不言亦然。

   有人问马克思:“你能够承受年复一年看着那些平庸之辈爬到你头上去,既无挫败感,也  不抱怨吗?”他回答:“自然,我只为我的天职而活。”专注于纯粹的学术而失去了许多本  该有的待遇,被一些不纯粹夺取了该有的光环,如此之痛,并不会轻于失去健全的肢体。《说  文》中说:“悲,痛也。”心中的悲与落寞,成为日夜压在身上的痛。只是,一句“只为天  职而活”,足以抵挡一切侵扰。的确是伤痛,但何必言说?我自为我天职而活,为我拥有的  生而活,因为对这被给予有理解和感恩,痛,的确不必言。

   蚌贝生珠,也不过始于一沙之痛。当柔软的蚌肉温柔地怀抱着粗糙的沙砾,忍受着难以言    喻的痛,深海之下,无人知晓,而它亦不需被人知晓。痛而不言是因为它知道,疼痛是生的  给予,生的见证,在不言的坚强之中,终会孕育出生的美好。

   【教师点评】

   这篇考场作文得了 55 分。题好半篇文。该文标题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文章  结尾与题目的呼应可见作者构思之巧。文章从人生在世要经历种种的痛起笔,围绕痛而不言  娓娓道来,丝毫不见应试作文模式痕迹,却能不偏不倚紧扣中心,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语  言简洁而又有韵味。是一篇考场作文佳作。 (广州市铁一中学语文教师     陈暾) 

   【非师点评】

   作者对于议论文的写作训练有素,平时读书积累也有不少,例如以《说文》为论据,这几  乎超越了中学生能达到的记诵水平,须知道考题若是现场做,说文不在手边,即能引用,此  种记忆足以打满分。题目确实拟得不错,意境亦佳。唯马克思一段稍离题,宽待平庸之辈爬  到自己头上,这是心胸问题,若牵强说成看到人家爬到头上就“伤痛”,漫说马克思,就是  凡夫俗子似亦不致如此。 (中山大学文学博士   梁基永) 

   

   痛,说出来才不再痛

   窦英杰 广州六中高三( 2 )班

   有人说,痛而不言,是坚强,是勇敢。也有人说,痛而善言,是智慧,是本能。而大自然  赋予人类掌握语言的本领,恐怕沉默并不是她所期望的结果。更何况在这披着繁华和富裕的  社会中,还存在着无数令人不能不言的镜头。

   只有大声地把痛说出来,痛才不会再痛。

   深冬的毕节异常的冷,刺骨的风总能找到一个角度钻进路人的衣服内。五个流落街头的男  孩只好躲进密封的垃圾箱里。在垃圾箱内,孩子们生起了一个火盆,却没等来温暖的世界。  五条幼小的生命仅在一个晚上,就变成了五具因一氧化碳中毒而脸色发红的尸体。实质上,  他们并不是无家可归的流浪儿,但父母皆外出打工,家里也没钱供其上学。也许回家对他们  来说,不过是另一种流浪。一位帮助流浪儿童的志愿者的话深深地刺痛着每个人的心:“他  们五个人有四个辍学,父母都以成绩不好为由拒绝让他们上学,而在贵州,这样的孩子还有  很多很多。”悲剧的背后,除了公众的漠视外,难道不也是由于政府对留守儿童的不重视造  成的吗?面对五个男孩惨死之痛,和无数个流浪儿童的无助眼神,我们还要选择沉默吗?

   只有大声地把痛说出来,伤口才会愈合。

   当我们站在山顶上,眺望脚下的这座城市。汽车如同蝼蚁,缓缓地呛着烟匍匐前进,人们  卑微得如同漂浮的灰尘,似乎轻轻一抹,便能除去。都市的霓虹灯照不进垃圾箱,在繁华的  阴影下,又有多少刺痛眼球的角落被忽略?袁厉害收养孤儿二十年,善良却被当作粪土一样  被蔑视、诋毁;城管暴力执法殴打商贩,路人起哄拍手称好;文澜镇村民举报村官私卖村民  集体预留地后竟被村官恐吓道:“再举报就用钱来砸死你们。”„„面对不公与压迫,难道  我们还要坚持冰冷的沉默吗?创痛的心,究竟要痛到什么时候?

   只有大声地吼出痛来,让全世界的眼球都看过来,悲痛也许才不会滋生出更多的悲痛。

   我有一个梦想,梦想一切的生命不再被漠视,梦想一切的不公和悲剧不再重演,希望所有  人都勇敢地把痛说出来,也说穿施痛者的心,让每一个人心中都铭记这痛。

   【教师点评】

   有人说“痛而不言,是坚强;痛而善言,是智慧。”考生在这里既不谈坚强也不谈智慧,  而是直面现实,以鲁迅面对铁屋子般的精神大声疾呼:“痛,一定要大声地说出来!”来“唤  醒沉睡的人们”,这才是眼前最现实、最紧要的事。考生从“说出痛”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入  手,直陈“毕节男童垃圾箱取暖死亡”、“袁厉害”、“城管施暴”、“村官恐吓”等一系    列刺痛民众脆弱神经的事件,并且结尾冠以“我有一个梦想”的深情呐喊,字里行间迸发出  强烈的公民意识。一如李敖先生所言:“一切与政治无关的文学都可以称作是‘懦夫文学’”,  同样不与地气相接而无病呻吟的考场作文也必然无法称为上乘之作。本文论证虽未必做到滴  水不漏,但是考生关切现实、积极用世的精神足以激励我们每一个人,无论是痛者还是施痛  者。“为了不再痛,我们都大声地把痛说出来吧!” (广州六中语文教师    

   肖刚) 

   【非师点评】

   痛,之后,说,还是不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命题。从受害者的角度言,很多人视“痛  而不言”为坚强的表现,但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能够把内心的苦痛说出来,才是一种真正  的疏解。因此凡有大灾发生,精神救灾总是比物质救灾更难更漫长的过程。人的内心有非常  顽强的自我保护机制,其中一项重要的机能便是遗忘。但大痛之下,遗忘又不是真的遗忘,  这是精神救灾的为难之处,如果救治不当,反而构成二次伤害。 而在公共领域层面的  “说,还是不说”,又是另一层含义:说,是为了“不再痛”,是提醒我们居安必须思危,  同时也在言说与传播当中建立起共同体的凝聚意识。而社会的大多数是沉默的,因为沉默代  表一种安全与稳妥。此时“说”就变成了某种选择与担当。此后还有一个“怎么说”的问题,  当然这是后话。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杨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