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作文冲刺精品阅读(第二辑)

      2011   年 高 考 作 文 冲 刺 精 品 阅 读 ( 第 二 辑 )     

      为了能够让  2011  届高考考生在踏入考场前阅读完大量高质量  的精品散文,储备足够的名人素材,吃一份高考“营养大餐”,本人特编辑这辑精品阅读,  每辑精选文章 20 篇,共七辑。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有疏漏之处请多多指教。     

      精品阅读(第二辑)   

     【编者寄语】     

      为了确保质量,适应学子们当前的备考需要,本辑精品阅读在文章的选择上遵循以下几点:     

    1、文必名人。高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因此,本辑  阅 读 所 选 的 文 章 均 是 写 名 人 的 , 保 证 每 个 人 物 都 可 用 做 备 用 素 材 。     

    2、文必真挚。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有一定的思想性,或深邃、或明晰、  或犀利、或温润,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3、文必精悍。在七天的备考时间内,要想多阅读,阅读好,就必须控制文  章的篇幅。因此本辑阅读所选篇目,一般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个别篇目略长,故做了  适当的删节,以方便学生备考。   

    4、文必绮丽。好的散文,不仅好在思想性上,还要体现在词句、文采上。  本辑阅读所选文章均有一定的文采,希望考生能采撷几句,点铁成金,使得文章焕发生机,  突破发展等级。   

     

     【阅读目录】     

    1、《黑暗王国里的残  烛 》         —— 孔    子         作 者 : 佚    名     

    2、《颠倒的世界与哲  学 》         —— 老    子         作 者 : 鲍 鹏 山     

      3、《庄子,会飞翔的  人 》         —— 庄    子         作 者 : 朱 以 撒     

    4、《寂寞荀子》               &n  bsp;  ——荀  子      作者:佚    名   

    5 、《读屈原》               &n  bsp;    —— 屈    原         作 者 : 梁    衡     

    6、《两千年的闪击》              —— 荆     轲        作 者 : 王 开 岭     

    7、《想起了英雄司马  迁 》         —— 司 马 迁         作 者 : 张    末     

    8、《遥想苏武在匈奴》            ——苏  武         作 者 : 卓 昊 洋     

    9、《一千五百年的沉  思民族脊梁》——诸葛亮      作者:梁  衡     

    10、《为陶渊明写意》             —— 陶 渊 明         作 者 : 王 向 峰     

    11、《遥远的绝响(节  选 ) 》       —— 嵇    康         作 者 : 余 秋 雨     

    12、《在西域读李白》             —— 李     白        作 者 : 夏 立 君     

    13、《草堂·诗魂》               —  —杜   甫       作者:佚   名     

      14、《江南烟雨〈琵  琶 行 〉 》       —— 白 居 易         作 者 : 赵 竹 毅     

    15、《不朽的失眠》               —  — 张    继        作 者 : 张 晓 风     

    16、《流泪的滕王阁》             —— 王     勃        作 者 : 佚    名     

    17、《巴山夜雨涨秋  池 》          —— 李 商 隐      &nb

sp;  作 者 : 佚    名     

    18、《苏轼的赤壁》               —  —苏   轼       作者:佚   名     

    19、《把栏杆拍遍》               —  — 辛 弃 疾        作 者 : 梁    衡     

    20 、《读柳永》               &n  bsp;   ——柳  永      作  者:梁  衡   

     

     

     

     

      孔子——黑暗王国里的残烛   

      佚  名   

        儒家者流。盖出  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  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n  bsp;            &nbs  p;                            &n  bsp; ——《汉书·艺文志》   

        士不可不弘毅,  任 重 而 道 远 。 仁 以 为 己 任 , 不 亦 重 乎 ! 死 而 后 已 , 不 亦 远 乎 !     

                      &n  bsp;            &nbs  p;                            &n  bsp;         —— 曾 参     

        孔子的长相颇怪。“生而圩顶”,就是说,他天生  的脑袋畸型,头顶上中间低,四周高,司马贞说,其形状恰像倒过来的屋顶。名之曰丘,固  当。不知命相学家是如何解释的。这种头顶是否暗示着承受天地之甘露阳光?孔子自学而成  大才,其天赋必然很高。而其身长亦不凡,“九尺有六寸”,这在那时可以说是“硕人”了,  “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人人都说他是长人,感到惊异。真正的一个齐鲁大汉。不过,这  个“长人”的身影也确实够长了——长到遮蔽了整个民族漫长的历史,—个民族都—直顺着  他 的 倒 影 前 行 两 干 多 年 了 , 我 们 何 时 才 能 走 出 这 漫 漫 的 阴 影  呢?   

        据司马迁和《孔  子家语》的记载,孔子乃是商代“三仁”之一微子的后代。那个有名的“仁义之师”的统帅  宋襄公,便是他的十一世祖——难怪他也像宋襄公那样泥古不化,自讨苦吃。用古老的仁义  道德去对付现世的流氓强盗,这也是他家族的祖传秘诀吧,只可惜常常不灵。到孔子的六世  祖孔父嘉,“五世亲尽,别为公族”,不再属王族,姓也成了“孔”。后来孔父嘉又为人所  逼而奔鲁。所以孔子确实是一位“没落贵族”。到他父亲叔梁纥,便是连人丁也很寥落了:  正妻连生九女,—妾生子叫孟皮,却又是个跛子。年近七十的叔梁纥大概非常绝望了。但他  还要作最后的努力,于是便向颜氏求婚,颜氏少女颜征“从父命”而嫁给了古稀之年的叔梁  纥。所以,司马迁说这是“野合”,“野”与“礼”相对,夫妻双方年龄差别太大,不合周  礼,所以这婚姻不是“礼合”,而是“野合”。“野合而生孔子”——这实在太有意味了,  为什么呢?孔子终其一生都在为“礼坏乐崩”而头疼,而愤怒,而奔走呼号,要人们“克己  复礼”,孰料他本人即是个不合礼的产儿呢。如果他的那位老父亲真的克制自己来恢复周礼,  可就没有孔子了。真玄哪。要知道,这不合“礼”的产儿,竟是他们这古老家族之链上最辉  煌 的 一 环 , 也 是 我 们 这 古 老 民 族 历 史 上 最 辉 煌 的 人 物 啊 !     

        宋人说,“天不  生仲尼,万古长如夜”。好抬杠的李贄就此讽刺道,怪不得孔子出生之前,人们都点着蜡烛  走路。我想,话不能这么说,也不是这么说的。我觉得,孔子确实是悬挂在那个遥远古世纪  的一盏明灯,他使我们对那个遥远的时代不再觉得晦暗和神秘,他使那时代的人与后代乃至  于我们沟通了。我们由他知道,即便在那么一个洪荒时代,也是有阳光普照着而万物不探手    段地生机勃勃;那时代也发生着我们今天一样的事情:暴力和弱者的呻吟;混乱和宁静的企  望;束缚与挣扎;阴谋与流血;理想碰了钉子;天真遇见邪恶;友情温暖,世态炎凉。在他  手订的《诗经》中,我们甚至可以体验到最个性的感受——当那些面孔不一情性各异的个人  复活时,那个时代不也就复活了吗?   

        孔子生活的时代  也真像他所说的,确实是混乱无道。他为之伤心不已:辉煌的“郁郁乎文哉”的周王朝已是  日薄西山,伟大的周公早已英魂远逝,他制定的“礼”“乐”也土崩瓦解。“弑君三十六,  亡国五十二”,到处都是乱臣贼子,且个个生龙活虎。西周古都废墟上的青草与野黍也一茬  一茬地青了又黄,黄了又青,根深而茎壮了,掩埋在草丛中瓦裂的陶器早已流尽了最后一滴  汁液。九鼎不知去向,三礼流失民间。东周呢?龟缩在洛邑弹九之地,可怜巴巴地看着那些  纵横天下的伯霸诸侯,把九州版图闹得瓜分而豆刮。   

        无可奈何花落去,  还有谁来用红巾翠袖,擦去周王混浊的老泪?连孔子本人都不曾去那里。在这种时候,要“兴  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真无异于痴人说梦。孔子正是这样的一位痴人。痴人往往缺乏现  实感。他的精神就常常脱逸出现实的背景,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追寻着万物逝去的方向。  是的,他一生都在追寻,他周游列国,颠颠簸簸,既是在找人,找一个能实施他主张的人,  更是在找过去的影子,找东周昔日的文明昌盛。面对这一伟大帝国的文化废墟,孔子领悟到  并承诺了自己的使命!但挽狂澜于既倒,或知其不可而为之,只不过是一种令人钦敬的悲剧  精神罢了,他最终还是失败了。当他奔波倦极归来,在一条小河边饮他那匹汗马时,他偶然  从平静的流水中惊见自己斑驳的两鬓,“甚矣,吾衰矣”(太惨啦!我已经衰老了!)他顿时  心凉如水。这衰弱的老人,他的多少雄心都失败了,多少理想都破灭了。壮志不酬,眺望茫  茫无语的宇宙,他心事浩茫。人世渺小,天道无情,青山依旧,哲人其萎。于是,一句意味  深 长 的 叹 息 便 如 一 丝 凉 风 , 吹 彻 古 今 : “ 逝 者 如 斯  夫!”   

        我在几千年后的  漆黑的夜里写这篇文章时,宛如见到他当初衰弱地站在苍茫高天之下的无情逝水边。那无限  凄惶的老人的晚景使我大为感动。于是这篇文章的题目也就一闪而现了:这衰弱的,即将随  着时间的流水逝去的老人,不就像黑暗旷野上快要燃尽的一枝蜡烛吗?四面飚风,寒意四逼,  这支蜡烛艰难地闪耀„„   

        孔子死后,鲁哀  公装模作样地悲痛一番,悼念一番,他写了一篇诔文,似乎感伤得很:“上天太不公平啦。  不肯留下一位老人陪我,让我一人在鲁国孤零零的,唉,多么悲痛。”孔子的弟子子贡毫不  客气地顶了回去:“生不能用,死而诔之,非礼也!”   

      其实,对孔子“生不能用”的,岂止—位鲁哀公呢?孔子一生见过不少诸侯,像楚昭王,齐  景公,卫灵公„„等等,有谁用他呢?天下人事纷纷扬扬,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人都在玩  新花样,搞新名堂,他老先生拿着一把过时的且是万古不变的尺子,东量量,西测测,这也  不合“礼”,那也不合“乐”,到处招人惹人,别人对他敬而远之也是很自然的。同时他又  像一个蹩脚的推销员,推销过时的、早已更新换代的产品。这产品不是按顾客的需求而设计,  而是要以这产品的规格来设计顾客,正如韩非嘲笑他的,不是根据脚的大小来选鞋,而是根  据鞋的大小来“削足”。他这么不合时宜,被人拒绝不是很正常的么?子贡以他的经济实力  和外交天才,到处为老师打点鼓吹,也没有什么效果。子贡的悲痛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过  分责备鲁哀公不能用孔子,就不大合情合理啦。   

        颠倒的世界与哲学   

      鲍鹏山   

       道家者流,  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  君 人 南 面 之 术 也 。                                                                  ——《汉书·艺文志》          有物混  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老子  

 

      老子是一位令人望而生敬的人,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硕大的头颅内究竞包含着多少人生的智慧;  他还是一位令人望而生畏的人,他额际密密的皱纹中不知隐藏着多少阴谋与陷阱;当然,他  还是一位令人望而迷悯的人——他神奇般地出现在我们民族的孩童时代,大约是失望,或另  有使命,又神奇般地消逝他方。在夕阳的余辉中,他晃动着远去的身影,弃我们如弃敝屣。  他对我们竟没有一毫的留恋之意,让我们世世代代为此难堪自惭。老子出关而去是一件意义  严重的事件,它表明,我们已经不配受哲学的引导;而我们自己由于迷醉与迷失于物质世界,  也可耻地抛弃了哲学。一个绝顶的哲人,不屑与他的同胞为伍,甚至不愿埋骨乡梓,这难道  不使他的同胞自信与自尊受挫吗?我写这篇文章时是真心感到了一种难以自掩的羞惭的。我  的祖先怎么了?真的是堕落得万劫不复了吗?真的是不配这样的一位哲人来教导吗?          老子的行踪可以用得着这样一个词:神出鬼没。令  我们悚然。有人说他是神龙见首不见尾,在云端里半隐半显。——只是,他现在还在那里么?          不过,就算他是飞鸿,偶然经过我们的时空,也还  是留下了雪泥鸿爪,还是给我们留下了怜悯和慈悲。司马迁不知有何依据,断言他是楚苦县  厉乡曲仁里人。苦县原属陈,陈又为楚所灭。所以又属楚了。当时南方北方的民风与学风已  有较大不同,楚国也就以道家学派及由此而生成的文化传统,自豪地与齐鲁大地的儒家、三  晋大地的法家比肩而立鼎足而三。        老子的著作是有  名称的,这和其他诸子著作统以作者姓氏加“子”命名者不同。他著作的名称就叫《道德经》,  或者,根据《德经》、《道经》之先后又叫做《德道经》。何谓德?一物之所以为一物谓之德,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特殊属性;何为道?万物运行之规律谓之道。所以,  老子研究的,感兴趣的,是较为纯粹的哲学问题,是对客观具象事物的抽象。          他也是一位深谙历史的学者,司马迁说他是周守藏  室之史,就是周王朝政府档案馆的馆长。那时的政府档案馆中所保存的文献.不外乎是史官  们记事记言的历史罢了。他整天关在阴冷的屋子里读这些东西,能不“一篇读罢头飞白”?  难怪他“生而发白”。他生在那么多既有的历史之后,如历史的一个晦气重重的遗腹子般。  是的,对于有些人来说,人类集体的经历和创痛往往就如同他个人的经历和创痛,人类已往  的体验也就是他最个性的感性体验,老子正是这类超常人中的一个,面对着“上疆场,彼此  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的历史血河,他怎能不由美少年变为鸡皮“老子”,并在他额头  上深深浅浅密布的皱纹中,埋下与阴谋、与冷酷甚至与残忍难分难解的智慧?班固说,道家  出于史官,是有感而发吧。        看多了罪恶,不是与世  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脱胎换骨,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综观老子的  遗著,好像他这两者兼而有之,犹之乾坤始奠之前的混沌宁宙。不过我相信,当老子带着满  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洞穿人生的厚壁。在阳光下他眯眼看人间,人间混  乱而无道,正如一塌糊涂的历史。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他都已了如指掌,各色人物他也都    似曾相识,周朝的大厦将倾,山河将崩,九州辐裂,小小的守藏室亦将面临一场浩劫,“金  玉满堂,莫之能守。”那些厚重的典籍守不住也藏不住了。他抬头看看西天的晚云,去意满  怀,是的,该走了。        不过,我们还算幸运。据司马  迁的记载以及后来神仙家的推衍,当老子骑着青牛要出关而去时,被关令尹喜挡住了。这位  尹喜对老子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在你抛弃我们之前,为我们留下你的思想?          多年以前,我揣摩老子此时的心情,假托老子的口  吻,写过一篇短短的《老子出关》:        我已经没有什么  故事告诉你们了。        我曾预言过劫数的到来。我曾以  薄薄的柳笛吹起晚岚。然而那时你们甜寐于未朴的岁月之梦,白白地错过了时光。          召唤已经传来,我将离去。在另一国度的土地上播  撒幻梦之粒。在我走进血红的夕阳之前,我留下这五千言的零乱缄言,在世纪的废墟中如散  落的弹子,愿你们仔细收捡。当一切都已堕落,一切都已不可为,你们就去玩弹子。          那时我正在翻捡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我的感觉  就如同下午阳光下马路边上玩弹子的顽童。所不同者,玩弹子的顽童兴致勃勃,而玩老子五  千言汉字“弹子”的我则有些百无聊赖。那时我的处境不妙,并且我的很多朋友都摇身一变  成为商海健将,红光满面,挥斥方遒,雄姿英发,大有作为。所以我对自己落伍的行为感到  很害羞,很寂寞。处盛世而无为,对自己也就很灰心。但灰心的人看老子,也算是一种精神  寄托吧。渐渐的,除了我不大感兴趣的什么宇宙生成构成外,我把老子的五千言理出两条思  路:一曰治国,二曰处世。下面我就分别来谈谈。   

      庄子,会飞翔的人   

      朱以撒   

          

        深秋,在商丘的  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  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如同一只美丽的锦鸡脱去一身毛羽那般。这时便可以看  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  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  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这  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  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我经常用这样的方法来识别这个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