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高 考 作 文 冲 刺 精 品 阅 读 ( 第 一 辑 )
为了能够让 2011 届高考考生在踏入考场前阅读完大量高质量 的精品散文,储备足够的名人素材,吃一份高考“营养大餐”,本人特编辑这辑精品阅读, 每辑精选文章 20 篇,共七辑。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有疏漏之处请多多指教。
精品阅读(第一辑)
【编者寄语】
为了确保质量,适应学子们当前的备考需要,本辑精品阅读在文章的选择上遵循以下几点:
1、文必名人。高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因此,本辑 阅 读 所 选 的 文 章 均 是 写 名 人 的 , 保 证 每 个 人 物 都 可 用 做 备 用 素 材 。
2、文必真挚。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有一定的思想性,或深邃、或明晰、 或犀利、或温润,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3、文必精悍。在七天的备考时间内,要想多阅读,阅读好,就必须控制文 章的篇幅。因此本辑阅读所选篇目,一般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个别篇目略长,故做了 适当的删节,以方便学生备考。
4、文必绮丽。好的散文,不仅好在思想性上,还要体现在词句、文采上。 本辑阅读所选文章均有一定的文采,希望考生能采撷几句,点铁成金,使得文章焕发生机, 突破发展等级。
【阅读目录】
1、《火中取栗的人》 —— 梵 高 作 者 : 周 晗
2、《她把护士变成了 天 使 》 —— 南 丁 格 尔 作者:于海生
3、《我为什么是最出 色 的 球 员 》 —— 迈 克 尔 · 乔 丹 作者:乔 丹
4、《就这样被你感动》 ——丁 大 卫 作 者 : 邓 皓
5、《没有童年的天才》 ——莫 扎 特 作 者 : 流 沙
6、《一个巨人》 &n bsp; —— 贝 多 芬 作 者 : 何 为
7、《梦里惟一的行李》 ——安 徒 生 作 者 : 永 星
8、《普希金的尊严》 —— 普 希 金 作 者 : 杨 东 明
9、《受伤的苹果树》 —— 卡 夫 卡 作 者 : 张 建 伟
10、《精神明亮的人》
&n bsp;—— 居 斯 塔 夫 · 福 楼 拜 作 者 : 王 开 岭
11、《约会荷花》 &n bsp; —— 霍 金 作 者 : 赵 福 莲
12、《不经意间的超 越》 ——高斯 作 者 : 江 玲
13《爱因斯坦的请求》 ——爱 因 斯 坦 作者:孔祥萌
14、《科学有多大》 —— 法 布 尔 作 者 : 唐 韧
15、《金钱的阴谋》 —— 培 根 作 者 : 刘 燕 敏
16、《独立问天》 &n bsp; —— 哥 白 尼 作 者 : 佚 名
17、《卢梭铜像前的 思 索 》 —— 卢 梭 作 者 : 李 存 修
18、《特利尔的幽灵》 —— 马 克 思 作 者 : 梁 衡
19、《努力克服自己 的 缺 憾 》 —— 拿 破 仑 作 者 : 柯 钧
20、《弗农凝思》 &n bsp; —— 乔 治 . 华 盛 顿 作者:周瑞金
精品阅读(第一辑)
火 中 取 栗 的 人 周 晗
梵高的一生充满了孤独和被遗弃感,常常分文莫名的他曾呻吟或叹息着:“上帝啊,孤独地 生活值得吗?”梵高又说:“一个人必须保持隐士的某种本质,不然,他就失去了根本。” 为了绘画,孤独是必要的,孤独又是使人不堪磨难的,于是,梵高这个脆弱的生命在不可解 决的悖论中被撕得粉碎。 在梵高看来,“绘画就是 要设法穿过一堵看不见的铁墙。”同时,这也是画布对梵高的召唤。“不少画家害怕空白画 布,但空白画布也怕敢冒风险的真正热情的画家。”梵高把艺术活动当作极富挑战性的生命 活动,让满腔热血在画布上挥洒流淌。对梵高来说,理性可以忽略不计,表达远远大于揭示 真理。梵高在画布上完成了生命,成为一名艺术的殉道者。 在梵高的画作前,我首先要提问的是,在这些令人无以言说的震憾的画作背后,隐藏着怎样 的灵魂?在艺术史里,梵高是突兀的进入者,是不可定义的。他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训练, 是个曾做过教师、营业员、传教士的穷困潦倒的外来者。他的画被那个时代认为是可笑的涂 抹。但他没有局促而褊狭的形式感,以一种特殊的手段,不顾一切地表达,直截而强悍,如 同天启,显示出了罕有的品质。 除了大量的并未湮 灭和佚散的书信,梵高没有给这个世界留下其他文字。读他的倾诉,让人觉得他拥有纯金般 的生命。他是个底层的观察者、感受者和传达者。一个实践理想和使用决心的人。他对绘画 有一种独有的生命的虔诚。他是如此单纯,单纯是他面对世界和画布的态度,而他情感的纤 细和尖锐的痛苦同样令人震惊。 他就是这么一个具 有纯真本性、无比温柔善良、充满令人心碎的柔情的圣徒,而他的画作也是最直接地表达了 他的热情。他画作的明亮,源于他自身的明亮。 这 样一个至真至善的灵魂,强化了一往无前的悲惨的境遇,并收获绝望。但他并不屈服。他尽 可能地敞开内心,相信拯救的力量来自生命内部,努力把自己引向幸福。经历了爱情的折磨, 生活的潦倒,被放逐的梵高在心灵的废墟中寻找着取暖的炉火,哪怕这炉火将他毁灭。他对 艺术的狂热,既是道德的救赎,也是爱欲的出口。绘画成了他挽救精神覆亡的唯一可能,是 他逃避绝望的需要。他的创作不是自慰,而是自救。人越孤独,创作也越自由。他在表达着 人最饱满的神气,努力在深重的绝望中生长出深重的幸福,以此来抵御阴暗的世俗的蹂躏和 压迫。梵高身上神秘的力量,源于他的不屈和挣扎。 但 梵高所做的一切,让命运的悲剧感越来越浓重。他说:“谁为自己选择了贫困并喜爱贫困, 谁就拥有无穷的财富。”但他又因为事业失败和贫困而绝望。在严酷的现实生活的压迫下, 大地在他脚下坍陷,他活在了风暴里。他的灵魂不断地破碎下去。但他绝不撤退。他说:“一 切我所向着自然创作的,是栗子,从火中取出来的。”他画布上的色彩在轰响里燃烧着,裹 挟着他,让他在持续不断的昂扬中崩溃。
南 丁 格 尔 : 她 把 护 士 变 成 了 天 使
于海生
5 月12 日是一年一度的护士节,也是伟大女性南丁格尔的诞辰日。在经历了“非典”的灾难后, “护士”的称号让人备感亲切,南丁格尔的传奇值得我们一代一代地说下 去„„
为小山雀树碑
这位全世界最平 凡而又最伟大的女性出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父母因地取名,叫她“弗洛伦斯·南丁格尔”。 那天是1820 年5 月12 日。
父亲维恩和母亲 范妮,都有着贵族血统。在英国,他们拥有两处家园:茵幽别墅和恩珀蕾花园。每年夏天, 烈日炎炎,他们全家像候鸟一样,马不停蹄地到“茵幽别墅”避暑。而在一年的其余时间, 他们住在恩珀蕾花园里。到了春秋季节,全家人就到附近的伦敦探亲访友,忙得不亦乐乎。 南丁格尔的童年,是在天堂般的环境中度过的。
可是,让人感到 奇怪的是,她的兴奋点,却往往不在小伙伴们身上。她爱骑小马,爱和身边的小猫、小狗、 小鸟们聊天、玩耍。她乐于照看它们。有一次,一只小山雀死了,她用手帕把小鸟包起来, 把 它 埋 在 花 园 内 的 松 树 下 , 还 树 起 了 一 块 小 墓 碑 , 上 面 写 了 墓 志 铭 ——
可怜的小山雀/ 你为何死去/你头上的皇冠/是那样美丽//但是/现在/你却躺在那里/对我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从小时候起,她 就独来独往,不像一般的孩子那样顽皮。她倔强而执拗,多愁善感,似乎过于早熟。她在满 目繁华中孤独地成长。
恩珀蕾花园一片 繁荣,花园外面却是满目凋敝。1842 年的英国,经济异常萧条,饥民充斥了各个角落。
“肮脏”而又“危 险”
1843 年 7 月, 正是炎热的季节,南丁格尔一家再度到茵幽别墅消夏避暑。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去帮助周围 的穷人。她不怕肮脏和吃苦,把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多地消磨在病人的茅屋中。因为不少病 人缺衣少食,她常常硬要母亲给她一些药品、食物、床单、被褥、衣服等。到了应当返回恩 珀蕾花园时,南丁格尔不愿半途而废,她想留在当地。但是母亲认为,出身贵族的女儿理应 在别的事情上有所作为,浪费时间护理那些穷人,简直荒唐无比。父亲和姐姐也都站在母亲 一边,南丁格尔孤立无助。
在当时英国人的 观念中,与各式各样的病人打交道,是非常肮脏而危险的。人们对于“医院”、“护理”这 样的字眼一向避而不谈,认为都是一些很可怕、很丢脸的事情。由于医疗水平落后,战争频 仍,在1844 年以后的英国,医院几乎就是不幸、堕落、邋遢、混乱的代名词,有时简直就像 疯人院。不过,在南丁格尔看来,最让人难以接受的事,还不是上述可怕的医疗条件,而是 医院中“护士”名声不佳,素质低下。
在1854 年3 月 29 日 的 信 中 , 她 描 绘 了 伦 敦 一 家 著 名 医 院 护 士 的 住 宿 条 件 :
情况真是惨不忍 睹!护士们睡在病房门口通道的木笼子里,我就像进入了监狱。那里既没有灯光,也没有新 鲜空气,昏天黑地。由于护理人员数量很少,一大帮病人只靠一个护士护理,使护士们疲劳 不堪,哪里有力气工作?她们的礼仪标准,必备的道德心,也每每低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地 步。
这就是南丁格尔 即将行使使命的地方,考虑要去的“医院”。但是,她并不在意。她经常偷偷去医院调查, 相信自己能使这一切发生变化。
1845 年 8 月, 南丁格尔同父亲一道,到曼彻斯特去探望生病的祖母。因为祖母病情加重,卧床不起,而且 缺少照料,她便留在身边护理。很快,祖母的身体大有起色。接着老保姆盖尔太太又病倒了。 南丁格尔又赶回家里,精心护理病入膏肓的盖尔太太。直到老人临终,南丁格尔一直守候床 边,没有离开半步。
这年秋天,恩珀 蕾花园附近农村中瘟疫流行,南丁格尔和当地牧师一道,积极地投入护理病人的工作。她在 一次次地证明着自己,她的人生信念更加坚定了。
那时,人们都以 为护理工作很简单,根本用不着培训。南丁格尔自己也曾认为,只要富有耐心和同情心,就 能帮助病人解除病痛,这就是护理工作的全部。一天,她亲眼看到一个女人痛苦地死去。这 位病人服错了药。“她必然是死不瞑目,是那些护理者‘毒死’了她!”这一幕让她大受刺 激。她从此知道,护理是一门重要的学问。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她别无选择,必须学习这方 面的知识。
但是,该去哪里 学呢?
只能偷偷地学
离恩珀蕾花园几 英里处,有一个诊疗所。主治医师富勒先生很有些名气,据说毕业于牛津大学,而且是南丁 格尔家的老朋友。于是,南丁格尔打算说服父母,给她一段时间,准许她去这个诊疗所学习。 恰好富勒夫妇应约到恩珀蕾花园做客,她就当着父母的面提出拜富勒先生为师。
不料,一场风暴 就此爆发了。父亲拂袖而去,母亲则气得发疯,说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怪念头,姐姐也歇斯 底里地大声嚷嚷,说妹妹一定是“中了邪”。
富勒夫妇感到很 难堪,为了安抚南丁格尔夫妇,他们也只好向南丁格尔“泼冷水”,劝她放弃自己的想法。
南丁格尔咬紧牙 关,没有屈服。她开始偷偷钻研起医院报告和政府编印的蓝皮书。她还私下给国外的专家(比 如普鲁士大使本森爵士夫妇)写信,向他们请教各种问题。并且,还时不时地索求有关巴黎 和柏林两市医院情况的调查报告。
每天早晨,她至 少要学习一个多小时。当早饭铃声响起,她会迅速收拾书本,若无其事地下楼用餐,看上去 规规矩矩,也尽量不提及内心的想法。母亲要她负责储藏室、餐具室和藏衣室的整理工作, 她丝毫不敢怠慢。她希望母亲回心转意。
南丁格尔也收到 了爱情的橄榄枝。在一次宴会上,她结识了年轻的慈善家理查德。理查德对她一见钟情,两 人一起谈诗作画,愉快交往。在南丁格尔寂寞无助的时候,理查德的数不清的信笺,给过她 很大的精神安慰,她也曾把理查德称为“我所崇拜的人”。但是,在他求婚时,她考虑良久, 却拒绝了。她给理查德写信说:我注定是个漂泊者。为了我的使命,我宁可不要婚姻,不要 社交,不要金钱。
南丁格尔曾在一 封信中流露出追求独身生活的态度,同时谈到自己对婚姻的看法:“普遍的偏见是,归根结 底,一个人必须结婚,这是必然的归宿。不过,我最终觉得,婚姻并不是惟一的。一个人完 全可以从她的事业中,使自己感到充实和满足,找到更大的乐趣。”此后,她拒绝了所有的 求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