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高考作文提分秘籍 1 3 . 虚 实 转 换 立 意
可分为避实就虚与避虚就实两法。所谓“实”,是指实在地写 出具体的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情、理;“虚”指抽象地写,重在调动读者的想象, 或侧面烘托,或间接垫衬,多为抽象的表现,它能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隐 喻、象征等手法,为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虚写与实写,是相反相成、相辅相生的。在 这种辩证关系中,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驰骋想象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 实因虚更见其具体,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
1.避实就虚法。
所谓“避实就虚”,就是完全避开实实在在文题内容,从侧面 着手,寻找与文题内容相应的感官、意识、思想和情感等方面的“虚”的内容,进行含蓄表 达。所谓的“虚”,具体说来也就是:假托的,主观的,抽象的,隐含的,未来的,未知的 等内容。避实就虚,可是文章显得空灵,飘逸,又可收到气氛浓烈,想象飞腾的效果。当前 盛行的话题作文命题形式,很多适于用这种方法。
虚写,需要运用相似联想行文,多采用比喻手法。
如由真实的“桥”可以联想到“感情的沟通”“友谊的珍贵”; 由“家”可以联想到“珍贵的亲情”“人间的温暖”;由“根”可联想到“心灵的归 宿”“祖国的统一”;由“水”联想到“勇往直前的品质”“水滴石穿的精 神”„„
如上海高考作文《面对大海》,若单纯写景,只将所见所闻,化 为文字,停留在表象的描述,缺乏深层思考,自然不能让读者有所启迪。若由大海联想到“豪 情壮志”,又想到精卫填海的意志和毅力,再想到李斯的“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大。” 最后归纳为“大海孕育生命,大海启示人生哲理”,这样就能给人眼睛一亮的感觉。
可见,“避实就虚”有两大好处:其一,思路畅达,行文自由; 其二,便于挖掘,求深求新。若单单实写,内容往往浮于表层,没有深度;一旦避实就虚, 则可更见深意,使描写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也可使读者因想象的驰骋而获 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
当然,虚写要以实写为基础,如果只是孤立地虚写,则必然流 为空虚飘渺,使文章空泛贫乏,失去表现力。
【例文借鉴】
责 任
“ 孩 子 , 你 知 道 什 么 叫 责 任 吗?”
“ 哦 , 您 是 东 史 郎 爷 爷?”
“ 我 只 是 一 个 罪 人 , 一 个 民 族 的 罪 人„„”
“哦,责任?我知道,比如说:我爱我们的祖国,这就是我的 责任!对吗?”小女孩自豪地说。
白发老人眼中流动着令人捉摸不透的色彩:“孩子,日本是我 们 的 祖 国 , 我 也 很 爱 她 , 可 我 却 曾 因 为 爱 她 而 伤 害 了 别 人。”
“ 东 史 郎 爷 爷 , 你 会 因 此 而 不 爱 自 己 的 祖 国 吗?”
“ 当 然 不 会 了 , 其 实 我 一 直 很 爱 她 , 只 是„„”
“妈妈说过,每一位日本人都要热爱祖国,就像热爱母亲一 样。”
“叮铃铃„„”闹钟响了,小女孩睁开眼,丝毫没有动弹,因 为她总觉得东史郎爷爷似乎没走。
一位中年妇女推门进来:“彩子,快起床,今天我们要去参观 原爆50 周年的图展。”
“孩子,能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了吗?”白发老人再次出现。
“东史郎爷爷,那图片一点也不好看,上面的人长得黑乎乎的, 还 有 很 多 的 小 朋 友 躺 在 那 里 。 ” 小 女 孩 显 然 没 有 看 懂 什 么 。
“那是原子弹爆炸的后果,他们不是长得黑,而是被烧焦了, 像烧焦的木头一样,还有那些孩子,他们都永远醒不过来了。”凄凉的感伤在老人眼中涌动。
一阵沉默过后,小女孩哭了起来:“小朋友们不能唱歌,也不 能跳舞„„是什么人害的呢?这么残忍。”
“ 你 妈 妈 没 告 诉 你 吗?”
“没有,妈妈说那小纸条上没写,只说那里在广岛。”小女孩 的母亲是以她的方式在保护着自己的孩子。
老人失望地摇摇头,继而又无奈地点点头,似乎明白自己为什 么会老得如此之快了:“有一位母亲因为犯了错误而不敢面对,以致想永远隐瞒下去,甚至 想因为要守住这个秘密而加害于自己的孩子。”
天 亮 了 , 白 发 老 人 又 消 失 了 。
“妈妈,您爱我吗?”
“傻瓜,妈妈当然爱你了。”母亲不清楚小女孩在想什么。
“我要找一个不爱自己孩子的坏母亲,你帮我找,好吗?”天 真和无邪在小女孩的眼中闪烁着。
“ 孩 子 , 找 到 坏 母 亲 了 吗?”
“没啊。”小女孩很失望,“他们都说母亲是伟大的,不会加 害于自己的孩子,可是„„”
“是吗,这位母亲有层神秘的面纱,或许你长大了就能揭开, 或许你一辈子都不能揭开,其实这位母亲一直都在履行着她自己认为应该履行的责任。对于 我而言,责任就是对过去的忏悔,对事实的尊重和对道义的追求。我曾经是一个魔鬼,手上 沾满了同类的鲜血,如今,当我站在原告席上,为被我参与杀害的30 万同胞讨回公道的时候, 有人却说我是叛徒,也许站在曾经的立场上,我是背叛了我的民族,但我无法原谅我自己, 无法面对那样的民族和那里的人民。”
小女孩望着这位饱受了沧桑却又一直矢志不移的老人,她或许 在 想 : 我 一 定 能 揭 开 面 纱 , 和 东 史 郎 爷 爷 一 起 站 在 原 告 席 上 。
本文正是采用虚写法,没有从现实取材,而是展开丰富的想像, 虚构了一个小女孩和东史郎爷爷的对话,直探东史郎的内心世界。赞扬了东史郎在历史面前 勇于忏悔的可贵精神,巧妙地诠释了“心灵的选择”:小到个人,大到国家和民族,要想生 存和发展,就必须勇敢地面对过去。这种避实就虚的手法显示可贵的创新精神。
2.避虚就实法。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 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时间啊,时间”, 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 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法。它需要你把虚幻的东西写得 真实、可信,把隐寓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很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 文采斐然。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 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1991 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把圆想象成一个具体物体, 写出一个画面、镜头或场景。这就要用化虚为实的手法,把圆想象成旭日、夕阳、瓷盘、足 球、露珠、车轮„„
运 用 这 种 技 法 要 注 意 以 下 两 点 :
(1)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除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丰富、 深刻的隐含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对重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理解蕴意,从中找到立意的突 破口。如“诚信”包括诚实、有信用,抓住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切题。若把诚信理解为 真诚、诚意等而忽视了“信”这个语素的意义,显然不十分切合话题本意。
(2)先发散,后聚合。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 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为具体,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 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如上海高考作文“时间啊,时间”,有考生这 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 还是时间。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 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 了 千 篇 一 律 的 干 巴 枯 燥 的 说 教 , 把 “ 虚 ” 的 概 念 阐 述 得 真 切 可 感 。
【例文借鉴】
走向充满春意的世界
一枝
走过了浙江,走过了福建,却走不过这一道浅浅的台湾海峡。
拥抱了黄山的朝阳,挽住了泰山的落日余晖,却听不到高山族 的歌声嘹亮。
眼前似乎黯淡下来,白茫茫的雪覆盖了整个大地,寒冰冻结了 整个海峡。每一枝都枯萎凋敝。
我用手指触摸着历史的痕迹。记得郑成功的炮声隆隆,他站在 高峰种下一株最挺拔的青松。然而远去了鼓角铮鸣,远去了峥嵘岁月,远去了历史的沧海桑 田,却也走进了一个漫长的冬季。三通的忽断忽连,那是缭绕在两岸人心中的痛楚啊!余光 中在悲泣,那弯浅浅的海峡竟然挡住了他和大陆。我触摸着被风雪捶打得千沟万壑的地域。 忽然我感受到一枝长出了新芽。我凝望着,那一枝正在顽强而蓬勃地生长,她的土壤浸润着 连战从上海带来的“滚滚黄埔南流水,浪花造出英雄”。他吮吸着宋楚瑜撒下的“长风破浪 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肥料。我顿时笑了,灿烂的春色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不久, 这里就会有大熊猫的憨态可掬来映衬这抹春色,那是一个多么瑰丽的啊!
一叶
我转身窗外,看到烟雨蒙蒙的天空,那一头常年是春色缭绕, 但我感受到了一种叶落的气息。
山林夜希的繁华终究只是台湾的一个侧面。总是让人难以忘却 的是心中的牵念。点滴的雨声让人想起琼瑶那份剪不断的乡愁。台湾的油纸伞是否也会被忧 愁的泪水染透。
听得到一个声音总在不停的叫嚣,那声音似乎一点都不会顾忌 到压抑在人们心中的心声。但我知道落叶扫地时,也是悄无声息的陨落。北风不顾忌自己的 恣意妄为,那么一片片儿就会离他而去,我看得到那头的落叶,那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衰败, 凋 零 , 不 , 那 是 落 叶的 重 生 , 决 不是 秋 季 的 宣 告, 那 是 春 季 的蕴 蓄 。
那飘 零的 一叶 ,我 看到 一个即 将到 来的 世界。
一世界
收回我的遐想,我的心中已经展现出了一片广阔的世界,那个 世界里飘飞的一叶在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姿态迎接着一枝勃发,进而万枝勃发的精彩世 界。
我听到远处的钟声响起,两岸的人们携起手来唱响一首歌曲。
那一枝的勃发,那一叶的飘零中将带着我们跨过海岸,走向一 个春意盎然的世界。
全篇三个小片段用三个有特色的小标题,相互独立,把话题“一 枝一叶一世界”贯穿其中,如粒粒珍珠,一线串起,将不可见的、抽象的“盼望海峡两岸团 圆”的主旨,诉诸具体有见的视觉,这种是一种“避虚就实”变通,终使写作收到常规难以 做到的“柳暗花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