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分作文的九大特点(八)高分作文必定有“合意”的结构

       高考高分 作文  的九大特点(  八  )    高分作文必定有“合意”的结构 

      

        结构便是作文的房子,房子造得如何,首先  看结构。结构是否“合意”,结构是否让人喜,这是得分的亮点,也是最要研究的。 

      

         高考高分作文怎样的结构是好的呢    ?   我 意 为 关 键 是 合 意 。 何 谓 合 意 呢    ?  合意就是你所建立的文章结构,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情趣,  人家看了以后脸上会露出笑意来。这里的“意”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审美标准。 

      

         高分作文的结构往往有这样的特点:   

      

          1.  神悟“三”  字。“三”是大自然给予人类吉数,作文结构用“三”,便能产生一种完美的审美愉悦。比  如高分考生喜用“三”字,有位考生的题目是“菊花飘香的时节”,他是这样构思的:当清  爽的秋风将天空吹向更高远,当陌生的孩子望断最后一只南飞雁,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  当一点点微酸已着枝,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菊之傲 

        菊之殇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当远古的大鹏  展翅欲飞,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啸,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季节。 

      

          2.  合意地创  新。作文的创新主要体现在结构上,但高明的构思创新首先要合意,否则就是没内容的“噱  头”,而“噱头”则是高考作文最忌讳的。比如有位同学的满分作文,他的结构创新非常“合  意”,他把感情的认知放在一个网络设计上,并用网络术语构思,具有新意,又为人们所喜  欢: 

      

        题目:用双眼看世界 

      

        ——网络个人主页设计 

      

         相关主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时事挖掘:前不久曾有这样一起案例,一位    音乐教授在一次歌曲大赛中任评委。在初赛中,他给一位选手打了最高分,而在复赛中,却  给了最低分,最终此选手与冠军头衔擦肩而过。究其原因,原来这位教授在初赛后发现这名  选 手 是 自 己 “ 死 对 头 ”  (   另 一 位 音 乐 教 授    )  的学生。 

      

        相关链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  一些“情人眼里出西施,陌路之中成东施”的例子。另外,一些家长对自家小孩同他家小孩  双重对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还有“靠亲戚开后门”,“靠熟人走捷径”的套路也不是屈指  可数的。人与人如此,国家之间也如此。像美国对外就施行双重标准,对亲密的国家与对疏  远、敌对国家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 

      

        专家评论:以上所述皆为凭感情亲疏来引导  个人认知的事例。归根到底,这是一种“单眼看世界”的表现。也就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从  自身的角度来认识和解决问题。人的认识因人而异,客观上受当时社会条件制约,主观上与  一个人的立场、人生观、知识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由感情亲疏来决定事物的认知其实质也  是一种片面的唯心主义,没有客观地全面地来认知事物。

      

        所以,只有端正自身的立场,树立正确的人  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全面地认知才能摆脱“感情”的囚笼,实现理性的飞跃,才能真正  “用双眼看世界”。 

      

        即时评说:用双眼看世界不仅是一种科学的  认知方法,也是一种正确的处世原则。古有“包青天”刚正不阿一视同仁,今有众多的医务  人员视人民的利益如自身利益,舍生忘死、夙兴夜寐地战斗在“抗非”一线。我们伟大的祖  国在沉睡后振兴,用平等互利的原则对外开放,用非歧视原则与各国友好贸易,以无敌国外  交享誉世界。 

      

        压轴发表:让我们用双眼看世界,冲破“感  情”的桎梏,你会发现人生原来可以如此开阔美好,世界原来可以如此精彩美丽。 

      

        让我们用双眼看世界,打破“感情亲疏”的  标准线,未来的星光大道,定将畅通无阻。 

      

        此文所以得高分在于: 

      

        ①符合题意的“创新”,取胜。“创新”其  实并不能,难就难在“符合题旨”的创新,否则,“文化大革命”不也要大树特树了吗    ?  该考生比较机智,能扣住高考作文题旨创新,用前卫的网页  设计来构思全文,一下子让阅卷者的眼球“固定”了。 

      

        ②吻合题意,思想有深度。考生准确把握命  题者的思想脉搏,把“情感”和“认知”的关系上升到认识论的高度,辨证地分析问题,使  文章更有深度。 

      

            3.  用诗文做  中心句。观点  +  例文  +  分析    +  结论,也许是人们普遍乐于接受的一种行文方式,如果你把  中心句用诗文来表述出来,更能让人的美的意蕴中接受你的观点。聪明的考生已经领悟到这  一点,有位考生这样行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  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把毫无思想感情的桃花看作“笑春风”而发出感慨,  恐怕缘于“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对于桃花的认识,也出于爱屋及乌而有所专属。由此观  之,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不乏感情因素的。 

      

        人类的感情丰富,或憎或爱,或欣喜或悲伤,  有丝丝的愉悦,也有淡淡的忧伤。于是,伴随感情而获得的认识总会绚丽多彩,但这正是人  类所需要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  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卷帘人与李清照的认识为何悬殊,我想,  应该归结为两人的经历、身份以及感情的把握不同。也正是由于这样的悬殊,才得以造就伟  大的词人。 

      

        人类需要认知,认知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但  人类也是感情动物,认知的过程也包含感情的表达。源于人心灵的精神血脉需要充满感情的  认知  ! 

      

        记叙时,有人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  屋上三重茅。”但他不局限于对于事实的描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由此折射出作者的智慧与宽大的胸怀,这无疑是对事物更深层次的认知。  取得这样的认知,需要感情,阅读这样的认知,又何尝不需要呢  ? 

      

        议论时,认知更加丰富。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是何等的赞叹。“折  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又是何等的冷静  与思辨。而当东坡先生再游于赤壁之时“盖将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  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把思想提上了哲学的境界。 

      

        由此观之,感情是认知的血脉,使它生机盎  然,使它娓娓动听,而感情也离不开认知,它要在一次次的认知中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