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分 作文 的九大特点( 七 ) 高分作文必定有底蕴的材料
文章靠材料铺就,你选择怎样的材料,就决 定了你文章得分的高度。选择有底蕴的材料作文当是高分作文首选。
怎 样 使 文 章 有 底 蕴 呢 ?
1. 要选择名 料,少选“自我”。用名人的故事作材料,文章会厚重起来。如果你选择司马迁、屈原、文 天祥竺等事迹作作文材料比你选用自己的材料来写,那一定“底蕴”的多了 ; 你用弘一法师、赵朴初、苏东坡的材料作文与你选择你小学 时 , 初 中 时 的 “ 生 动 ” 事 例 来 论 证 观 点 , 那 一 定 前 者 有 份 量 的 多 ; 如果你选择凡高、尼采的材料来阐发,你的文章一定会深刻 起来,思想起来。看看下面一段文章,也许你会感很多:
梵高过着清白无暇的生活,他没有金钱的刺 激 ; 没有女人的诱惑,没有鲜花的慰藉。当罗丹命丰腴清丽的 模特儿们在画室翩然起舞时,当莫提格里昂尼面对着妩媚而慵懒的美女,在画面上把她们的 脸“令人愉快地拉长”时,梵高在哪里 ? 他正对着一片平常的 农田,一张玻旧的靠椅,一双踏过人间含辛茹苦的皮鞋,画这些巴黎的大师们不屑一顾的事 物。在他的画笔下,野地里摘来的向日葵燃烧着一把火,蓝色野花临风摇曳,这哪里是在依 物描像 ? 这是在倾诉爱情,但是他的情人却在大地的草木盛衰, 天穹的日星隐形中。看他画的所有自画像,那眼神没有一幅不咄咄通人,那其中闪现的光芒 有坚毅、有不平、有尊严,充满了对人生的批判和对自己命运的抗争。梵高在美术史上的出 现确实是一个奇迹。他远离了传统审美的藩篱,以神奇的手法、高妙的色彩、超绝的构图, 一扫艺术界的平庸浅薄和乡愿惰性。这种画风一旦问世,美术史就必须重写,色彩学甚至美 学就必须修正,这正是梵高撒向人间的一个永恒的谜。
梵高死了很多年以后,评论家才像天文学家 发现新星一样仰望他、赞叹他。今天所有豪华壮丽的画馆,都以一展梵高的杰作为荣。当一 幅 《 没 有 胡 须 的 梵 高》 最 后 以 七 千一 百 五 十 万 美金 卖 出 时 , 举世 震 惊 . 欢声雷动。而这一切和寂寞痛苦的梵高毫不相干。
2. 要选择名 言,不要全是“自己”。有些同学写文章,没有一句有份量的话,全是自我展示。不是说不 能写自己,因为你毕竟来到世界上为时不长,没有那么多的生命感悟,动不动就写上几十万 字,其实这么多的文字里面,有多少值得人们记取的呢 ? 我们 的老子一生只写了五千个字的《道德经》,而这五千个字个个如玉,连现在的研究生都在拜读。 所以名言有份量,你在文中恰当的运用,便能让文章增辉。
请欣赏一段文字:
谭嗣同的方向是天。“我自横刀向天笑,去 留肝胆两昆仑”。为国为家为真理,死又何妨 ? 天就是方向 !
苏轼的方向在民间。不仅仅是“左牵黄右 擎苍”的少年狂,更是筑堤更是抗洪,更是造福几方的百姓 ! 不在中 央又何妨 ? 民间才是苏轼的方向 !
前进谈何容易,莫愁前路之人天下有几 ? 在向着自己的方向努力前进的道路上,哪能没有山河当道 ? 哪能没有暴雨狂风 ? 此时, 你可曾自问:“我的方向还在吗 ? ”
李白的方向还在。仁途失意,谁不郁闷 ? 更何况是傲岸不羁的诗仙 ? 用他的的话“假令风歇时下来”,大鹏岂会一蹶而不振 ? 他的 方向还在。为官,造福天下,这是他终身的方向,即使“中天摧兮力不济”这仍是他的方向。
柳宗元的方向还在,“惊风乱颭芙蓉水,蜜 雨斜倾薜荔墙”。被贬,再贬,不得志的文人又何不像柳宗元这般,仕途艰难。但是,他看 开了。柳州或是永州或是更蛮更荒的地方又何妨 ? 一样可以从 政为民,一样可以造福一方,这不就是他的方向吗 ?
3. 要“多人 相聚”,不要一故事到底。 800 字左右,这是你施展的舞台, 要在这上面跳舞,全靠你的本事。要让里面多含信息,是以少胜多的妙法。有人不懂此理, 一个故事就 600 个字,因为你字多“浓度低”而失分。如果你 能让有文化的人,有思想的人,有情感的人想聚在一起,那便是你的高明,这样的文章常能 得到赞许。比如如下面的说法,你可试着学学:
鱼说:你看不到我在流泪,因为我在水里。
水说:我能感受到,因为你在我的心。
——题记
在冷漠者的眼中,维纳斯是残疾的 ;
在痴迷者的眼中,维纳斯是美丽的 ;
在旁观者的眼中,维纳斯既是残疾的又是美 丽的。
那么,你呢 ? 我 亲 爱 的 朋 友 ! 在 你 的 眼 中 什 么 事 物 最 美 ?
俄国人对我说:“河流和草原最美,他们就 是我的伙计。”印度人对我说:“飞鸟和天空最美,他们是我的母亲。”日本人却说:“草 叶和冰雪最美,他们是我的恋人。”而中国人说:“‘大漠孤烟、小桥流水、明月清泉、野 渡舟横’最美,它们是我的归宿。”
不同的情感,拥有不同的认为最美的事物, 不同的情感,对生活拥有不同的态度。
叔本华曾说:“生活是一条由炽热的煤炭所 铺成的环形道路。”因为他的情感中有对生活苦难的深度感知。
张爱玲说:“生活是一件美丽的华袍,里面 爬满了虱子。”因为她的情感中有对生活本质深刻的剖析。
毛泽东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是“雄关漫道真 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激昂 ; 苏东坡却是“一樽还酹江月” 在 感 叹 ; 徐 志 摩 则 是 无 奈 : “ 得 之 , 我 幸 ; 失 之 我 命 ” 是 在 空 灵 的 自 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