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意高远,画龙点睛——确立“主心骨” 阅读中我们常会碰到这 样的情况:有的文章使人振聋发聩,读后或兴奋不已,或回味无穷;有的文章虽语言顺畅, 但淡而无味,读后脑子里没留下半点痕迹。造成这两种迥然不同的阅读效果,原因固然很多, 其中最为重要的当是“意”的差别。
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 式的统一体,思想内容是灵魂,语言文字形式为内容服务。思想内容闪光,再佐以准确、优 美的文字,文章就能征服读者,给读者以启迪,以感染。
初学写作的青年学生须懂得:要写出有质量的好文章,须花大气力确立文章的“主心骨”, 力求在“意”上取胜。
文心絮语
明末清初大学问家王夫 之曾这样说:“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话 很简短,但极其深刻地阐述了“意”在诗文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章的“意”,就是通常 说的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主题、文章的中心,也就是作者写文章的意图或宗旨。作者写文章 总有一定的意图,无论是反映生活现象,说明纷繁的事物,还是议论种种问题,总想告诉人 们什么,总有个目的意图,目的意图明确,文章就有了“主心骨”,就能站立起来。
“意”确立得如何,对文 章全局起很大作用。“意”犹帅也,“意”是一篇文章中的统帅。一支军队没有统帅,士兵 再多,也不过是松散杂乱的乌合之众,缺乏战斗力。写文章道理相似。缺少主旨的文章,即 使材料丰富,也会杂乱无章,甚至不知所云。
“意”统摄材料,决定材 料的取舍。生活中、书本知识中可入文章的材料极多,选用什么,舍弃什么,哪些多选,哪 些少选,哪些不选,唯一的依据就是文章的“意”。文章的主旨需要明p 些材料来表达,就 选取哪些材料。选人文章的材料一经“意”来统帅,就变得有生命力,形成完整、有机的统 一体。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材料十分丰富。单是百草园的景物就有碧绿的菜 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就有蝉、黄蜂、叫天子、油蛉、蟋蟀、蜈 蚣、斑蝥,就有何首乌藤、木莲藤、覆盆子,就有拍雪人、塑雪罗汉、雪地捕鸟。三味书屋 涉及的材料有匾、画、孔子牌位,有拜师情景;学生读先生指定的书,不准提书外的问题; 打戒尺、罚跪、瞪眼;先生入神朗读,学生人声鼎沸;在指甲上做戏,描绘小说绣像,溜到 书屋后面的小园里玩耍,等等。这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散,有的几乎互不相干,但作者用“意” 来统摄,材料就组合成有机的整体。文章的主旨在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 的心理,表示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正是由于确立了这样的“意”,百草 园所有的景物被统率起来了,百草园景物有声有色有趣,是儿童的乐园;三味书屋的种种材 料也被统率起来,充分反映了私塾学习生活的单调枯燥。两相对照,喜爱什么,不满什么, 十分清楚。
“意”决定文章的结构。 文章是一个整体,由许多部分组成,各个部分在文中处于怎样的位置,又怎样组合在一起, 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一定的规律。这些原则与规律都离不开“意”的主宰。作者要表达怎样 的写作意图,就按照怎样的意图搭文章的框架,安排详略疏密。例如:同是以老师为题材, 鲁迅的《藤野先生》和魏巍的《我的老师》结构就很不相同。鲁迅怀念藤野先生,是因为藤 野先生朴质正直,没有民族偏见,写作的意图是把对往事的回忆和现实的斗争结合起来,借 以策励自己。出于这个意图,文章以鲁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表露拯 救民族、弃医从文的决心。《我的老师》回忆了二十多年前的三位老师,目的在抒发自己对老 师的怀念和尊敬,因此把三位老师的教学生涯的片断材料用并列的方式结构起来。其中写蔡 老师的可独立成篇。
“意”指挥语言的运用。 语言是表达情意的工具,有“意”才有“辞”,不是有“辞”才有“意”。怎样运用语言, 怎样遣词造句,都由作者的思想见解——文章的“意”调遣,离开“意”,只追求词藻,就 会形成互不相干的词句的堆砌。
综上所述,就可明白:文章的“意”关系文章的全局,材料的选择、篇章结构的安排、语 言的运用,都受“意”的统率,“意”在文章中是发号施令的“将军”。
“意”在文中既然如此 重要,写文章就必须认真立意。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旨、文章的中心思想。确立主旨或 中心思想时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第一要正确。写文章是件 严肃的事,无论写给谁看,都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托尔斯泰是俄国大文豪,他对自己写 作曾作了这样的规定:“主题必须是崇高的。”要达到“崇高”的目标,首先是正确。要正 确,就要锻炼自己的思考力。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要能鉴别,要能分析,要能区别正 误,分清美丑,只有认识正确,文章的“意”才能立得正确。一般说来,青少年学生写作文 不会故意颂扬错误的、丑陋的、肮脏的,文章的中心思想常是积极的、健康的、向上的,讴 歌祖国大好山川,赞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但是由于年龄、知识水平及生活经验等种种原因, 学生作文在立意时常有认识偏颇、考虑不周而发生“意”的偏差乃至错误的情况,须多加注 意。比如写《开卷有益》的作文,有的同学确立的中心思想是:凡是书,读了就有益处。这 显然不妥当。书籍中有好书,有坏书。好书是精神食粮,读了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 迪思维,陶冶思想情操;坏书诲淫诲盗,读了必会侵蚀思想,吞噬心灵,有害无益。文章的 “意”确立为“开卷未必有益,读优秀读物才能受到教益”就正确了。文章的“意”如不正 确,文章就倒了。如果是应考,那就全盘失分。
其次要深刻。立意切忌 “庸人思路”,大家都能描写的现象,大家都能说的肤浅的道理,作为文章的“意”,文章 等于不写,是多余之物。要锻炼自己的眼力,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为现象所迷惑。 要对所写的事物认真观察,仔细认识,反复研究,力求自己有独特的感受,独特的见解,见 别人之所未见,别人浅见我深见,别人少见我多见。这样立的“意”,就能切中事物的要害, 醒人耳目。例如台湾著名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人,又少了一个》,刻画了一个女乞讨者的形象。 第一次来乞讨时,这个女乞讨者说的是:“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 哭„„”“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 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这怎 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直想哭!” 三年后这个女人来乞讨时情况是:门内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 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那女人笑嘻 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讨价还价的?走, 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 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从以上摘引的片段可清晰地看到女乞讨者的前后语言的巨大 变化,文章的“意”既非停留在对乞讨者同情,又不是横加斥责,而是以惊人的标题“人, 又少了一个”揭示问题的本质。语言的变化揭示了人格的变化,人的尊严的丧失,由此,反 映生活的真实,反映世态与人情,留给读者不尽的思考。立意深刻并不是故意拔高,呼叫口 号,要尊重客观事实,从客观事实中找出最本质的东西。
第三要新颖。文章主旨要 有新意,要有时代气息,给人以新鲜感。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新人新事层出不穷,人 的认识也随之有发展。反映在文章里,主旨应新颖不俗,不因循守旧。例如《枪口》写的是 官复原职的N 省建材局杨局长和李秘书在蒿草丛生、芦荻疏落的湖边打猎的经过,仅从文章 的后半部分就可看出立意的新颖。
李秘书试探地凑上前去 说:“他是你的老部下嘛。这次他请您批五十吨建材物资给他„„”
“你不要为他做说客。不 批,半个字也不批;针尖大的洞,也会刮进斗大的风。咱党员干部,那歪门邪道不要搞。” 他停了一下,朝烟波迷茫,水天一色的湖面瞧去,“好景致,可惜婷儿没有同来。”
“她今天有更高兴的事 儿。”李秘书故作神秘地笑笑说,“王主任托了文化局的老马,同意把你的女儿调到省实验 话剧团工作。”
“嗯?”老杨的眉毛拧了 个结。李秘书只当没察觉,坐进轿车,手扶在车门上,仿佛自言自语地说:“就拿这辆车来 说吧,也是王主任出力调拨给您的。那回大姐犯病住院,还多亏这辆车接送。”
“该死,早把我当猎物给 瞄上了。”他下意识地攥紧枪把想。李秘书一眼溜到枪上,像又想起什么,说:“王主任知 道您喜欢打猎,这支猎枪,就是他特意托人专程送到您家的„„”
车发动了。老杨陡然一惊, 不觉倒抽一口冷气:黑黝黝双筒枪口,冒着寒气,就像两只黑洞洞的眼睛,死死地瞄准了 他„„
在发展经济的新形势下, 掌权的干部如何坚持原则,拒腐蚀,永不沾,是人们经常谈论的热点,也是干部队伍建设中 的难点,作者抓住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侧面加以反映,以枪口死死瞄准为喻,敲响警钟,启人 深思,有时代气息。
第四要集中。无论写多复 杂的事物,主旨不能分散。一篇文章如果又想说明这个问题,又想阐述那个观点,必然目的 不明确,中心思想不突出。俗话说:意多文必乱。一篇文章里包含多种写作意图,就会形成 大杂烩,读了使人有不知所云的感觉。古人说的“作文之事,贵于专一。专则生巧,散乃人 愚。专则易于奏工,散者难于责效”,就是指这个道理。
主旨专一,还要学会用精 辟的话来显示,来表达。“立片言而居要”,就是用一两句或三五句十分精彩的话概括文章 的中心思想,使文章高高耸立。如《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虽是诗句,道理相通。
立意的四个要求相互联 系;不可割裂。确立文章的中心思想时,应全面考虑。对初学写作的青少年来说,“正确” 是前提,在“正确”的基础上,力求意深,意新,做到立意专一,中心突出。
文章要在“意”上取胜, 还有两点须注意。一是意在笔先。不能动笔时边写边考虑文章的主旨,如果这样,就会出现 “变调”的状况,想到哪里写到哪里,主旨变而飘忽。应该在动笔前认真考虑写作的目的, 从掌握的材料中提炼观点,再以提炼出来的观点统率材料。据鲁迅夫人许广平的记述,鲁迅 先生“写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手,那张躺椅,是他构思的所在,那早晚饭前 饭后的休息,就是他一语不发,在躺椅上先把所要写的大纲起腹稿的时候”。二是平时注意 锻炼思想,增添见识,增添认识生活的能力。客观事物林林总总,寓含无穷奥秘,平时要注 意观察,积极思考,认识和领悟其中真谛。生活狭窄,认识肤浅,面对再感人的材料,也难 以立出好“意”。同学们很喜爱“至理名言”,须知至理名言的根基在生活底子极厚实,思 想深刻,反复思考,不断提炼。炼文章的“意”也就应该如此。
佳作借鉴
石缝间的生命
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 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是那不定的风把那无人 采撷的种籽撒落到海角天涯。当它们不能再找到泥土,它们便把最后一线生的希望寄托在这 一线石缝里。尽管它们也能从阳光里分享到温暖,从雨水里得到湿润,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赖 以生存的土壤却要自己去寻找。它们面对着的现实该是多么严峻。
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 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或者就只是一簇一簇无 名的野草,春绿秋黄,岁岁枯荣。它们没有条件生长宽阔的叶子,因为它们寻找不到足以使 草叶变得肥厚的营养,它们有的只是三两片长长细瘦的薄叶,那细微的叶脉告知你生存该是 多么艰难;更有的,它们就在一簇一簇瘦叶下又自己生长出根须,只为了少向母体吮吸一点 乳汁,便自去寻找那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这就是生命。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 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
或者就是一团一团小小 的山花,大多又都是那苦苦的蒲公英。它们的茎叶里涌动着苦味的乳白色的浆汁,它们的根 须在春天被人们挖去作野菜。而石缝间的蒲公英,却远不似田野上的同宗生长得那样茁壮。 它们因山风的凶狂而不能长成高高的躯干,它们因山石的贫瘠而不能拥有众多的叶片。它们 的茎显得坚韧而苍老,它们的叶因枯萎而失却光泽;只有它们的根竟似柔韧而又强固的筋条, 似那柔中有刚的藤蔓,深埋在石缝间狭隘的间隙里;它们已经不能再去为人们作佐餐的鲜嫩 野菜,却默默地为攀登山路的人准备了一个可靠的抓手。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 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 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如果石缝间只有这些小 花小草,也许还只能引起人们的哀怜;而最为令人赞叹的,就在那石岩的缝隙间,还生长着 参天的松柏,雄伟苍劲,巍峨挺拔。它们使高山有了灵气,使一切的生命在它们的面前显得 苍白逊色。它们的躯干就是这样顽强地从石缝间生长出来,扭曲地,旋转地,每一寸树衣上 都结痂着伤疤。向上,向上,向上是多么地艰难。每生长一寸都要经过几度寒暑,几度春秋。 然而它们终于长成了高树,伸展开了繁茂的枝干,团簇着永不凋落的针叶。它们耸立在悬崖 断壁上,耸立在高山峻岭的峰巅,只有那盘结在石崖上的树根在无声地向你述说,它们的生 长是一次多么艰苦的拼搏。那粗如巨蟒,细如草蛇的树根,盘根错节,从一个石缝间扎进去, 又从另一个石缝间钻出来,于是沿着无情的青石,它们延伸过去,像犀利的鹰爪抓住了它栖 身的岩石。有时,一株松柏,它的根须竟要爬满半壁山崖,似把累累的山石用一根粗粗的缆 绳紧紧地缚住,由此,它们才能迎击狂风暴雨的侵袭,它们才终于在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为自己占有了一片天地。
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 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就会有一大片的地方永远的死寂,飞鸟无处栖身, 一切借花草树木赖以生存的生命就要绝迹,那里便会沦为永无开化之日的永远黑暗。如果一 切的生命只贪恋于黑黝黝的沃土,它们又如何完备自己驾驭环境的能力,又如何使自己在一 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世界就是如此奇妙。试想,那石缝间的野草,一旦将它们的 草籽撒落到肥沃的大地上,它们一定会比未经过风雨考验的娇嫩的种籽具有更旺盛的生机, 长得更显繁茂;试想,那石缝间的蒲公英,一旦它们的种籽,撑着团团的絮伞,随风飘向湿 润的乡野,它们一定会比其它的花卉生长得茁壮,更能经暑耐寒。至于那顽强的松柏,它本 来就是生命的崇高体现,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象征,它给一切的生命以鼓舞,以榜样。
愿一切生命不致因飘落 在石缝间而凄凄艾艾。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地境遇 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 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它又是美学;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 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
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是 具有如此震慑人们心灵的情感力量,它使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星球变得神奇辉煌。
林希这篇《石缝间的生命》 立意高远,启人心扉。它是一曲激昂的生命之歌,一曲顽强拼搏的生命之歌。“愿一切生命 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才能 锤炼自己,成长自己,直到最后完成自己,升华自己。”这是主题的点睛之笔,闪发着思想 的光芒,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启迪人们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对石缝间顽强的生 命只停留在生物学角度的理解,适者生存,“意”显然就比较肤浅。作者深知这一点,往深 处挖掘,提到哲学与美学的高度来阐述,意味隽永,主题就跳了出来。说它“是生物学和哲 学的统一”,“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 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笔触往深处开掘,揭示了事物本质,赞颂生命的顽强, 讴歌敢于奋斗、敢于拼搏、敢于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世界。古哲人孟子曾说过:“故 天将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能担当起重大任务,在心志、筋骨、体肤、行为等 等方面均要经受艰苦的磨炼,这样才能坚韧意志,增长才干。如果贪图安逸、享乐,生命也 就死亡。这是亘古以来的深刻的生活哲理,被无数事实所证验。《石缝间的生命》取这样的思 想精华来立意,是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
文章的“意”不是凭空 拔高,而是以坚实的材料为基础的。作者先描写不毛的缝隙间丛生的“一簇一簇无名的野草”, 显示生命的本能,只要能寻求到一丝立足之地,小草就能生存、生长。接着描写“一团一团 小小的山花”,为了生存,苦苦挣扎,既被环境改变,又做战胜环境的强者,以此来显示生 命就是拼搏的真理。最后描写“参天的松柏”,它的躯干,树衣上的疤痕,盘结在石崖上的 树根,爬满半壁山崖的根须,无不记录它生长的艰难,生命的拼搏。大自然出现的这些惊人 的奇迹来之何处?生命的本能,生命的拼搏。作者洞悉其中的奥秘,托物寓意,揭示生命的意 义和价值。
“意”一经确立,就统率 材料,统率结构,统率语言的运用。“野草”、“山花”、“松柏”三个材料都为表现文章 的主题服务,都在讴歌生命的顽强,但三个材料又不完全在一个平面上,有轻重之分,详略 之别。石缝间生长的小草是赞颂生命的基础,由生命的本能,开掘到生命的拼搏,再开掘到 生命的崇高体现,层层推进,深邃的意一步步展现在读者面前。松柏是毅力和意志最完美的 象征,故而铺展开来详写。这方面内容写具体写充分,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能突现。
文章先选三个材料正面 描写,接着又从反面论述,如果一切生命不屑于去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世界就会有地方 “永远的死寂”、“永远黑暗”,然后又与沃土中的生命作比较。如此一正一反一比较,使 生命须拼搏的立旨表达得更为充分更为有力。因此,采取怎样的写法,也是受“意”统帅的。
文中不少语句言简意赅, 言简意深,之所以如此,同样受文章主旨的调遣。如:“如果这是一种本能,那么它正说明 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地不可扼制。”一般说, 本能是不值得推崇的,而作者却用“尊贵”加以形容,一石惊天,显示生命存在的艰难,生 命的本能寓含不同凡响的深意。石缝间一丛一丛野草,三两片长长细瘦的薄叶,美在何处? 作者却用“辉煌
壮丽”来刻画。是不是言过其实?不是。不美是现象,现象背后隐藏着辉 煌壮丽的本质。种籽在不易被觉察到的石缝间发芽,倔强地吐出瘦叶,生命还不辉煌?还不壮 丽?“有权”、“自认为”的用法充满自信,充满自豪。生机不可“扼制”,通常我们用“扼 杀”、“遏制”,文中为何用“扼制”呢?“扼”是用力压住,“遏制”表达小草生长的艰难 份量还不够,用“扼”更能显示生命的不可抗拒的勃勃生机。遣词造句都是为准确地表达主 旨,使主旨显豁服务。
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古往 今来论述的文章可说是车载斗量,要写出新意是十分不容易的。作者选取了人们易疏忽的“石 缝”做文章,把生命放在特定的极其艰苦的环境中去摔打,使生命的本质特征显露无遗。这 一点也很值得借鉴。
习作评说
丢
垃圾筒边的残物在寒风 中低泣:明天我们的命运将如何演变?世世代代没有结局的悲剧上演着,那是我们看不见的世 界背后的阴影。当我们“丢”的一刹那,不知就成为多少生命的导演?
走过河堤,残红掩映下, 可怜兮兮的垃圾挤在一堆,高过“禁倒垃圾”的木牌。有些飘扬在令人窒息的空气中,有的 随恶臭的小溪流向茫然的天边。这些苦无葬身之地的“垃圾”,在我们漫不经心的一抛、不 屑一顾地离去后,造成了大家关心的“垃圾问题”。我仿佛看到它们痛苦地挣扎后,无力地 垂下头,任随时空摆布,载着“刽子手”的指纹,冷冷地望向摄影镜头。
考古学家谨慎挖掘、苦心 研究的化石,被众人视为布满历史轨迹的文化宝藏;但几十世纪前,它是原始人啃完肉顺手 一丢的骨头。我们悉心栽培、爱不释手的美丽花朵,也许曾是鸟蝶们在运送旅程中不小心丢 掉的一粒种子。我们称颂的大自然奇迹——顶天立地、枝繁叶茂的大树,或许多年前是个啃 着水果的过路人从口中吐出的果核。这是“丢者”与“得者”都不曾想到的“化腐朽为神 奇”。
孩提时,我同古今中外的 孩子们一样,有一个“百宝箱”。那是一个破掉的饼干盒,里面装的在我心中却胜过所罗门 王的宝藏:有我的化学实验——瓜子汁,我的胃受尽折磨换来的代价——各式药罐,还有针 筒、弹珠、回形针项链、花生耳环、广告单及从百货公司偷渡来的标签„„后来瓜子尚未融 化为汁就被妈妈丢掉了,许许多多宝藏相继失踪,我知道它们的命运是——被丢了。上了小 学,多得塞不下的参考书,迫使我丢了那曾陪伴我共度无数孤寂日子的百宝箱及寥寥无几的 宝物。虽然,那些参考书在消磨我许多青春欢笑后也被丢了。
我算不清丢了多少东西, 只知道一批走了,新的一批又来了。随着年龄增长,送走的“废物”愈多,心中怅然若有所 失的空虚便逐渐加浓。当然,百宝箱中的宝物我永远不会承认它们是废物,它们在我心中的 价值和幼时仍相同。我却能理智地面对丢的事实,有丢的勇气。我不知是否由丢而失去了“珍 爱”“怀念”的感情,抑是许多次丢的感伤使我麻木了?悠悠人生路,我们每每徘徊于“丢” 与“不丢”的十字街口,当我们毅然决然作明智抉择时,不正也一次又一次地醒悟、成长?
丢开无关紧要的事物,也 是现代人难以做得完美的一项“生活艺术”。如果为了“舍不得”,而让一堆堆杂物琐事阻 挡自己的去路,甚至自栽个跟斗,实在得不偿失。狠下心来,丢掉自己不堪回首的过去,丢 开缠在心中不实际的梦想,才能塑造全新的自我,勇敢地面对现实挑战。同样的,机关办事 如能坚守原则而抛开“人情、面子”问题,不是能清爽地办好事吗?丢掉该丢的事物,是常理, 但也需要勇气、魄力。如果为了“丢”而长期沉沦于回首凭吊的哀愁与悔恨中,那宁可留在 身边,当作自己甜蜜的负荷。
然而,现代人丢的东西实 在太多了,而且都是不应当丢的:年轻快乐的心境、恬静自得的生活、悠闲安然的态度„„ 这些不管是被我们丢掉,还是已在染缸中蒙尘,都难再追回。科技文明的脚步迫进,我们“享 受”着社会工业化、全自动生产、电脑作业„„,却因此失去了一望无际的油绿、清澈的小 溪、干净的空气、环境的安宁„„“有得必有失”,本是万物变迁的原则,但唯有得的有价 值、丢的无遗憾,才能在得失之间获致协调。如今,我们却借口“经济发展”,为了贪图眼 前的利益、便捷、甚至只打“算盘”而不考虑长远之计,破坏了亿万年才能形成的天然景观。 这些丢掉的能再用钱“修补”吗?我们应该扪心自问:这些到底是在“不知不觉”还是“有知 有觉”中,永远地丢掉了?以后——不要再轻易地丢了。并不是怕受人谴责,而是我们的良心 对不起后代子孙,他们会站在癞痢头似的“山”、干枯的“小溪”、冒臭气排污水的工厂、 污浊的空气及没有虫鸟的“秃树林”前向地狱质问:“你们把美好丢到那儿去了?”那么,我 们为了“建设”而丢掉了自然生趣,有意义吗?能使子孙“幸福”吗?
朋友,让我们舍有余补不 足,三思而后“丢”吧!
这篇习作的作者是台湾 高中学生赵如蓓。她以“丢”为论题,展开了生活哲理的论述,立意正确,有一定的深度。
作者从日常生活中丢垃 圾的现象说起,揭示“丢”与“不丢”中寓含的哲理,告诫人们要权衡利弊得失,丢弃该丢 的,丢了无遗憾的,不能丢弃有价值的。一般性的泛述不足以表达深刻的主旨,习作者把这 个问题定格在人的生存环境变化的大背景上来考察,文章的“意”就往深处开掘。一是切中 时弊。一些人只顾眼前建设的便捷,肆意破坏大自然而毫不痛惜。二是敲响警钟。人们不重 视生存环境的保护,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必将殃及后世子孙。主旨论及人类生存环境的 大问题,有现实意义。
为了使文章的中心思想 显现,习作者谈古论今,运用了丰富的材料。从“垃圾”的丢弃谈到“化石”,谈到“美丽 花朵”,谈到“顶天立地、枝繁叶茂的大树”,引出“丢”与“得”的关系;从孩提时代宝 物的“收藏”与“丢弃”,参考书的“塞”与“丢”,引出在悠悠人生路上,对“丢”与“不 丢”应毅然决然地作出明智的抉择;从现代人为人、处事的“生活艺术”,引出不能为丢而 丢,须有勇气与魄力丢掉该丢的事物。一个个具体、生动的事实把人们该丢什么、不该丢什 么的问题,既从理智上、又从感情上进行剖析,为文中现代人“有知有觉”地把不该丢的东 西丢得太多的看法作铺垫。这样,习作者认为在现代建设中不该丢弃、不该破坏优良的生态 环境的主张就水到渠成,激人深思,撼人心灵。
材料充实,才能议而不空, “意”才有坚实的基础;只注意某些生活现象,而不注意深入分析,就难以抓住其中的实质, “意”就难以新颖、深刻。从这篇习作看,习作者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生活的积累,注意 锻炼眼力,锻炼思考问题的能力;对炼“意”来说,这些至为重要。
有些语言还须推敲。如篇 首的“我们”,一是指代“垃圾筒边的残物”,一是指代丢弃残物的人,指代混淆,意思不 明确。又如篇末“站在癞痢头似的‘山’„„前”中“污浊的空气”用得不妥,“山”前可 “站”,“小溪”前可“站”,“污浊的空气”应以“充斥”、“迷漫”刻画,怎能说“站” 在它的“前”面呢?就通篇语言来说,尽管是小小瑕疵,但也须注意。
要语一束
文章须有“主心骨”,有 明确的写作意图,鲜明的中心思想。
任何体裁的文章都以 “意”为主,“意”是文章的灵魂,文章的主宰。文章的材料、结构、语言都受它的统率。
下笔之前先立“意”。围 绕立意,反复思考,苦心经营。立意的要求是:正确、深刻、新颖、集中。
文章的“意”不是凭空 冒出来的,而是平时锻炼思想、积累知识和增添生活阅历的结晶。炼“意”要炼“识”,要 着力提高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思想水平。
要学会“立片言而居 要”,用点睛的笔表达高远的意,即用几句精辟的话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体现文章的基本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