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法
写作材料有三个来源:观察、自身、课本, 其中“观察”又是来源、又是手段。
先 来 看 看 一 篇 例 文 :
一 片 小 小 的 枯 叶
我走在空无一人的路上,一片被凉爽的秋风 追得“满地跑”的小小枯叶,把我的注意力“拉”了过去。我轻轻的把它拣了起来,并用一 张 雪 白 的 纸 巾 包 住 它 , 嘿 , 这 看 上 去 多 像 襁 褓 中 的 婴 儿 呀 !
我来到桌前,把纸巾打开,拿出枯叶细细的 欣赏起来。
从正面看去,叶子上的茎有大有小,有粗有 细,好似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又好似“哗哗”的小溪与奔腾的江河„„把它一“翻身”, 茎脉更明显了,如一根根纵横交错的牙签,又好似被刷上棕色颜料的袖珍版小树枝„„粘上 一 点 水 , 就 好 像 给 它 包 上 了 一 层 保 鲜 膜 , 晶 莹 剔 透 的 。
我拿着这片棕中带红,有黑色斑点的火炬性 枯树叶,紧紧的盯着,心中不由得就冒出了一个想法:这片枯叶掉下来好久了吧,为什么就 被 我 拣 着 了 呢 ? 我 想 着 , 思 索 着„„
一不小心,我把她撕碎了,叶片纷纷掉了下 去 , 茎 脉 还 是 紧 紧 的 连 在 一 起 , 多 么 像 团 结 一 致 的 “ 难 兄 难 弟 ” 呀 ! 我又把那些茎脉用力一拉,可它们还是“粘”在一起,一点 也没有分开的意思。
我把它的“残骸”放在桌上,用三角板在它 身体上不停的移动着,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它终于断开了一半,我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 它一分两半了。
我把它凑到鼻子前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清香 飘入我的鼻孔,令人心旷神怡。
我又把小叶子放入嘴里尝了一下,先是一阵 苦涩,接着又是一丝甘甜。
我想:这叶子不也正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吗 ?
写作离不开观察,观察是我们获得写作素材 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观察,准确的说,是在“观看”,不是真正的“观察”, 与写作有意义的“观察”应具有以下属性:
( 一 ) 、观察要有目的性。
学生总是要“踏青”的吧,为什么不让他们 带上诸如“山上植物知多少”的目的去呢 ? 学生总是要去书店 的吧,为什么不布置他们去抄录“书名”,领略书名的魅力呢 ? 学
生总是要上街的吧,为什么不让他们记一记店名呢 ? “左岸” 就总是令人遐想,想到巴黎,想到塞纳河,还有诗歌、哲学和文化。学生总是要看电视的吧, 为什么不让他们专门看“广告”,那里面不仅有商品,还有语文和艺术。“观察”,教学生 “学会观察”,是我初中三年始终如一的“必修课”,在我的“综合性学习”的教案里诸如 “街头去找错别字” ( 《街头错别字》 ) 、 “ 到 菜 市 场 打 听 品 种 价 格 ” ( 《 今 日 菜 价 》 ) 、“新华书店抄书名” ( 《书 名精粹》 ) 的目的性活动不下 30 种。至于带上“一片枯叶”到学校后再写作文更是“现场化作文”的常规做法。
( 二 ) 、 观 察 要 用 “ 五 官 ” 。
状物类的作文很容易空,写一片“枯叶”, 除了形状、颜色、茎脉好像没有什么可写的了。其实,我们在观察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各种感 官的功能作用:“我把它凑到鼻子前闻了闻,一股淡淡的清香飘入我的鼻孔,令人心旷神怡。” 是嗅觉 ; “我又把小叶子放入嘴里尝了一下,先是一阵苦涩, 接着又是一丝甘甜。”则是味觉了。在生活中用“五官”去感受事物是很常见的:超市买菜, 用眼睛看青菜是否新鲜 ; 用耳朵听西瓜是否熟透 ; 用 手摸看 看黄 瓜是否 刺手以 判断它 的新鲜度 ; 用鼻子闻一闻水果的香味 ; 用嘴尝一尝熟食的可口度。对于一种物品,如枯叶,调动“五官”去观察,则能更为真切、 完善,从而留下深刻印象。
我们经常说观察要仔细,何谓“仔细”,调 动“五官”是也。
( 三 ) 、 观 察 要 具 有 “ 破 坏 性 ” 。
对于事物的观察,要想更深入,还可以去“破 坏”它,以期达到庖丁解牛的境界。看大白菜是否新鲜,光看表面还不够,很多菜农在菜上 洒水“保鲜”,掰开看看,容易看到最真实的一面 ; 鸡蛋是否 有假,摇一摇是也是不够的,敲开一看,就真相大白了 ; 买西 瓜,最保险的办法是探一个洞进去。或许你要说了,这与写作有什么关系,错了,既然写作 是生活的艺术表达,这些“破坏性”动作不仅可以入文,还能增加更多的趣味甚至哲理:
一不小心,我把她撕碎了,叶片纷纷掉了下 去 , 茎 脉 还 是 紧 紧 的 连 在 一 起 , 多 么 像 团 结 一 致 的 “ 难 兄 难 弟 ” 呀 ! 我又把那些茎脉用力一拉,可它们还是“粘”在一起,一点 也没有分开的意思。
我把它的“残骸”放在桌上,用三角板在它 身体上不停的移动着,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它终于断开了一半,我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 它一分两半了。
( 四 ) 、观察要有重点。
写人、状物都要抓住其“特征”,“特征” 是否明显来源于观察的仔细程度。具体说来,观察“人”时,要看其人外貌、语言、动作的 独特之处,即最能体现人物性格之处 ; 观察“植物”,要抓住 其根、茎、叶、花、果、味等独特之处,苹果写成了李当然就不是苹果了。《一片小小的枯叶》 就抓住了“枯叶”的茎脉来重点观察:“有粗有细”、“茎脉更明显了”、“茎脉还是紧紧 的连在一起”、“我又把那些茎脉用力一拉”、“我把它的“残骸”放在桌上”,短短 500 来字,有 5 处写“茎脉”。
( 五 ) 、观察要借助联想。
什么是联想呢 ?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另一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观察的时候借助于联想,把“静止的”想成 “运动的”,把“无声的”想成“有声的”,把“无生命的”当作“有生命的”,把“不会 讲话的”当作“会讲话的”„„合理的联想,能使观察的对象富于生动的形象,能吸引人。 写进文中,文章则丰润、深刻。 例文中联想共有七处,文章结尾的联想自然而又贴切,是本文的点睛之笔:我又把小叶子放 入嘴里尝了一下,先是一阵苦涩,接着又是一丝甘甜。
我想:这叶子不也正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吗 ?
观察要有目的性、要借助五官、要进行破坏 性观察、要有重点、要借助联想,这五种属性,从写作顺序的角度,具有非典型的先后关系, 也合乎状物类文章的一般结构。
二 、 心 法
五官感受很重要,眼耳鼻舌都用到。
身体感受与心理,合理想象不可少。
敢于表达敢于写,写出作文一定好,一定好。
三 、 荐 文
2009 年 绍 兴 市 中 考 满 分 作 文 ——你我走过的日子
你爱茶,走到哪儿,都喜欢拎着茶杯,当你 掀开茶盖时那淡淡的茶香氤氲在空气中,让人心旷神怡。无意间发现你也如茶叶般枯瘦。不 见了你矫健的身姿,不见了你健硕的皮肤,只是那弯曲的背,深深的皱纹,但你那犀利的眼 神仍是那样的令人颤栗。
你我走过的日子是短短的童年是次次的误读 与简单的包裹,是你无声的爱与我的无知彼此充实。爷爷,到了此刻我才懂得了你,原来你 是爱我的。你冷峻古板,我却爱笑,你沉默寡言,而无知的我却把你无声的爱误读了,我对 你心怀不满,你对我却满怀期待。
小时候,我参加了“书法社”,可是在社里 我总觉得自己的字与我的同学相差甚远,这时你鼓励我说:“好好努力,正如茶那样即使原 来多么平凡,但经过了杀青、晒干、炒制„„那原本翠绿的它变得柴瘦、干枯,但它冲泡时 的清香令人心醉,这时它拥有了美丽的内涵,只要努力就会拥有美丽内涵。”我应了一下, 然后就离开了。过了一个月,我参加了书法比赛得了三等奖,虽然有些遗憾,但得到了老师 的肯定,我原本以为当你看到这一切时会很高兴,但你只是看了看,扬起嘴微微一笑。我拿 着奖状,心里有许多不甘,心情也直落谷底。
有时,看到爷爷那对我漠不关心的神情,总 觉得自己是那么多余„„
有一次,爷爷奶奶到我家过年。当我看到爷 爷时,他对我扬起了笑脸,我的心被蛰了一下,总觉得这是他第一次对我笑。我有个坏习惯, 睡觉总喜欢踢被子,这不这几天鼻涕横流,呵欠连连„„可是这几天当我起床时被子总盖得 好好的,我以为是妈妈,顿时心里洋溢着浓浓的暖意。深夜了,因为感冒难受,我久久难以 入睡,这时门缝忽然射进一道光,我赶紧闭上眼睛,他帮我盖好了被子,用手背抚摸我的额 头,接着叹了口气便离开了,我缓缓睁开眼睛,那弯弯的背影渐渐消失在黑暗之中„„这手 的温度,手的粗糙难道是爷爷„„
你我走过的日子是种种误会缠绵的鸿沟,任 性的我不知道该如何化解,只是让彼此的误会愈演愈深。在一次与奶奶的谈话中,她说:“你 爷爷啊,真是个傻瓜,上一次你得奖时他不知道有多高兴,整天逢人就说我孙子啊字写得 好„„可是他硬要装着不屑。”我此刻才明白原来爷爷的不屑是对我的鼓励,是要让我不要 沉迷在一时的成功中。原来你我一起走过的日子里不是一次次彼此的误解,也有爱,也有幸 福。
推荐理由:本文是写亲情的,讲了自己与爷 爷一路波折,一路误解地走来。文章选取了爷爷与自己走过的日子里的两件事,一件是写作 者书法获了奖,非常高兴,想得到长辈的表扬,但这位爷爷却把自己的喜悦收藏起来,并用 耐人寻味的话来鼓励孙子更加努力。让人感到爷爷茶一样的清香人生,发人深省。另一件是 写爷爷晚上起来给他盖被子,一位慈祥爱孙儿的长辈跃然纸上。正是由于与爷爷相处的点点 滴滴,才让文章真实动人,结尾用奶奶的话来侧面反映爷爷与我走过的那段充满爱的日子, 感人至深。
四 、 游 戏
“ 神 秘 的 礼 物”
老 师 事 先 将 礼 物 ( 果冻、玉米糖 ) 藏在教室某 个角落 ;A 、 B 两组各派一名“侦 探”查找, 1 分钟后,没有找到另派两名“助手”,又 1 分钟后还没找到,发动全班搜寻,直至找到„„再由找到的 同学分发礼物,学生观察„„
五 、 练 笔
命 题 作 文 《 神 秘 的 礼 物 》
指导:猜礼物 -- 找礼物 -- 尝礼物 ; 注意详略 ; 注 意 点 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