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 来 ” 更 应 懂 “ 送 出”
深 圳 实 验 高 中 部 蒋明昊
当中国远销的汽车在外国的大路上嘟嘟齐鸣;当中国出口的机床在别国的工厂里轰轰 作响;当外国城市中林立了中国工程 (“林立”过于夸张,不合情理) ;当 外国超市里列满了“中国制造”,你是否为中国技术、经济的发展感到自豪?你是否因此便 确证中国的强大?至少我不会。 (本段分号用得不当)
正如撒切尔夫人不曾担心,仅会外销产品的中国会威胁到英国的存在,当下的中国人 又怎可仅因我们日臻先进的技术与产品便拍拍胸膛大喊自己的强大?在我看来,中国尚停滞 在“拿来”的阶段,我们也许知道“送出”,但国人所专仍拘限于先进的物质,怎不更进一 步深入我们的文化与思想?英国不仅因其曾为“世界工厂”闻名于世,她还有那大英博物馆 中涌动着的辉煌历史与文化;美国不仅因其闪动着科技之光而成为强国,她亦有其燃烧着的 思想火花与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所以我们怎可仅凭技术产品称雄?我们必须懂得送出,传 扬我们的文化、文明。
可惜的是,当下 有多少人信誓旦旦地扛起传播文明的大旗,又“轻轻松松”沦为产出产品的机器?
犹记清华美院的 学生怀揣着传承国画的信念却终沦为只为卖画挣钱的机器。即使他们摹出了完美的油画挂在 金碧辉煌的展厅中,又怎能传扬中华笔墨中的浓淡、典雅?犹记年轻建筑师们带着重现中国 经典的梦想一次次的设计、筑造,最终除了庭院楼阁式的小洋房,我们哪里看得到直栏横槛、 “钩心斗角”、亭台楼阁的中式设计?
我想,许许多多 的人们 (删掉“们”) 更关注的是产出、产量,却鲜有人可以为文化的传扬 多驻足一秒,如陈丹青那样忠于国画的画家,莫言那般忠于脚下土地的作家是否早已失职? 难道我们不应该担起“送出”、传扬文明的责任吗?
是的,我们应该。 正如那些专注于中国文化的孔子学院的老师们,既 (改为“即”) 便他们并 没有为中国的 GDP 带来直接的影响,但他们埋下了中国文化的种子;正如那些 专注于弘扬古代纹路的本土服装设计师们,也许他们的产出十分少,但他们让外国人认识到 了龙凤、生肖、青花、图腾的精致,他们才真正地炫示了中国的强大,中华文化深处的富饶!
可是这样的事情 仅凭个人之为怎能完成,社会不该营造这样一种传扬文化的社会氛围吗?
若有更多的人注 重国画、汉字,不一味拿来送出西洋的油画,是否会有更多人为中国倾心?若我们更热爱古 典建筑的高雅,我们传递出的不会是对文化的忠诚吗?若我们不仅有“中国制造”,更有“中 国创造”;若外国人如我们读莎士比亚一样读孔孟,我想这样才更显我们强国风范。
千年以前,孔子 慢坐牛车传承、传扬的是思想,辘辘车声中传递出的是诗情,正因他,他的国家备受赞誉。 我们是否也该就此反思呢?
别再痴迷于产品 的输送了吧,我们更该专于中华文明的传扬!“拿来”更应懂“送出”,只有如此,中国才 可真正称为强国。
【点评】
读罢此作,颇感作 者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融会贯通,既能拿来,又能送出。
作为一篇优秀作文, 有几点吸引我们的眼球: 1. 运用设疑法开头。作者先摆出中国貌似强大的现象, 提出疑问。设疑之后,再以自己的观点作答。通过开头设疑,文章把读者带入了矛盾的焦点, 使读者思考,亦令读者急切想知道作者的观点。 2. 运用对比论证、假设论证、 举例论证,将“‘拿来’更应懂‘送出’”的观点引向深入,富有逻辑性,事例鲜明贴切。 文章以大英博物馆的辉煌历史文化,美国所具有的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和清华美院的学生模 仿出完美的油画、年轻的建筑师只会建筑小洋楼作对比,论述了我们只懂拿来,不懂送出; 以陈丹青、莫言的失职和孔子学院、本土服装设计师传播中国文化作对比,论述了我们应担 当起“送出”的责任;以假设排比,进一步论证了送出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层层递进,构思绵密。 3. 语言亦理亦情,富有感染力,整散结合,给人美感, 同时亦有说服力,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但语言也略有瑕疵,少数句子表达不当,但 瑕不掩瑜,此文不失为考场佳作。
(深圳市红岭中学 陈 白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