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提升练:作文序列化提升-立意
专 题 二 立 意 —— 万绿 丛 中 一 点 红
阅卷老师是如 何就立意打分的
虽 然 在 高 考 作 文 等 级 评 分 体 系 中 并 没 有 “ 立意 ” 这个说法,立意问 题更多地看审题是否 切题,中心是否突出。但是,它是一根 无形的指挥棒,在暗中操纵着阅卷老师的评分尺度。阅卷老师一般是从两个方面入手评立意 分的:
1 . 从文章中心的确立看立意是否正确、集中
(1) 看文章中心是否突出。
当阅卷老师看到你的文章时,能感觉到你的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而这个中心落实到一个 具体的题目上,形成了自己的写作中心,并能让这个中心贯穿始终,统帅所有的材料;同时, 文章中表达的见解、看法鞭辟入里,超出一般地显露出来,情感鲜明、态度坚决,那你的文 章的立意就有可能进入一类卷了。
(2) 看文章中心理解是否准确、深刻,有无思想。 [ 来源 :Z+xx+k.Com]
文如其人,人的伟大在于思想。所谓平庸的作文,即指内容空洞、毫无思想的作文。一篇文 章有了思想,就有了血肉生命,有了 “ 精气神 ” 。这个思想就是看你对文题有 无自己独到 的理解、分析。
2 . 从立意的常见误区看立意是否正确、集中
立意的常见误区有:
(1) 偏离题意。
(2) 认知、情感有偏差。如 2010 年山东卷作文,若在作文中大谈特谈生活中的阴暗面,社会上的种种不公正现象,固然扣住 了 “ 阴影 ” ,但别忘了材料 中的辩证关系,还有 “ 光明 ” 。 这不仅是偏题问题,恐怕还有认知问题。只看到 “ 阴影 ” , 看 不 到 “ 光 明 ” 的主流。
(3) 立意散乱,多头绪多中心,缺少集中意识、 重点意识。
(4) 立意陈旧、一般,缺少新意和深刻。
这些误区常常是作文立意中的 “ 雷区
” ,轻易不能碰。这也是给我们的警示。
现场佳作
敢于担当,迈向成功
2012 年山东高考优秀作文
诚如 孙中山先生所言:既以担当中国改革发展为己任,既不 可以失败而灰心,亦不能以困难而缩步。精神贯注,猛力向前,则终有最后成功之一日。先 生的话告诉我们:做一件事情,首先要敢于担当,并且要不畏艰难,按道理做事,终会有一 奋骥足的成功之日。
康德说: “ 既然我已经站在了 这条路上,那么任何事情都不能阻止我走下去。 ” 人生之路 “ 路漫漫其修远兮 ” ,如果 我们已经选择了前进的方向,那么,就要勇敢担当起重任,不在失败和困难时畏葸不前,集 中精力,成功之日总会到来。
敢于担 当则明,心死放弃则暗,这是被无数事 实证明的真理。畅游历史之中,徜徉伟人之间,你会为他们在困难中敢于担当的身影所感动。
当我们还停留在困难面前,不敢向成功进发时,不妨去看看巴 金老人和索尔仁尼琴吧,这两人,代表了两个国家敢于说真话的勇气。巴金老人晚年在《随 想录》中忏悔了自己曾做过的错事,说过的假话,他敢于担当,为国家为人民树立了说真话 的榜样,他的成功,实现了他 “ 化作泥土,留在人们芳香的 脚印中 ” 的愿望。
索尔仁尼琴说: “ 一句真话, 比一个世界都重要。 ” 他曾被驱逐出境,流亡多年,但他一 直担当着自己的 重任,走 在铺满荆棘 的道路上, 最终,他赢 得了人民, “ 俄罗斯的良心 ” 重归故土。 失败者在困难面前看到的是 “ 黑云压城城欲摧 ” ,而成大事者看到的是 “ 甲光向日金鳞开 ” 。只有敢于担当,不惧挫折,人生才会见 到彩虹。
萧伯纳说: “ 人生有两出悲剧: 一是万念俱灰,二是踌躇满志。 ” 如果我们在困难前坚持住 了,却因一时的成功而自满,那人生亦不能称之为成功。
作为我国光学事业的奠基人,王大珩一生专注于事业,不被外 物干扰。他因不凡的成就被国家奖励,受到人民赞扬,但他仍担当住自己的责任,不居功自 傲,默默为国家奉献自己。近几年,随着 “ 三钱 ” 、朱光亚、何泽慧等老一批科学家的去世,国家的重任落 在了我们年轻人一代身上。我们应像孙中山先生说的那样,担当起责任,精神贯注,全力向 前,为国家做贡献,终有成功之日。
林则徐敢于担当,成为民族英雄;巴尔扎克敢于担当,在困境 中成功;还有像吴菊萍、吴斌这样的现代人,敢于担当,成为 “ 最美 ” 。再看看现实中的许多人,没有责任意识,不敢担当, 从而有了 “ 毒胶囊 ”“ 地沟 油
” 等 “ 绿色食品 ” 。人民该唤醒自己了,为国家、为社会,勇敢地担当责任, 不畏困难,走向成功。
尼采说: “ 能将我杀死的物质 能使我更强。 ” 我们应敢于担当,让自己更强大,敢于担当, 迈向成功,奏出人生的华彩乐章。
[ 得分点评 ] 文 章所以被评为考场一类卷,由以下几点特色决定:
(1) 立意精准,构思全面。开篇直接援引材料,得出 “ 敢于担当、不畏艰难 ” 两 个要点,观点鲜明。然后论述在困难面前的担当,进而分析不自满、不自傲,深入浅出。最 后联系实际,分析现实问题,思路清晰,分析全面。
(2) 材料丰富,胸襟开阔。本文作者视野宽广,写作素材积累 丰 厚 , 而 且 能 够 恰 当运 用 , 如 巴 金、 索 尔 仁 尼 琴、 萧 伯 纳 、 王大 珩 、 “ 三钱 ” 、朱光亚、何泽慧、 林则徐、尼采等,涉及古今中外,有详有略,而 “ 毒胶囊 ”“ 地沟油 ” 等概述事例, 紧 密 联 系 现 实 生 活 , 相 互 补 充 。 可 见 作 者 不 一 般 的 语 文 积 累 , 是 “ 腹有诗书气自华 ” 的直接 体现。
阅 卷 现 场 评 分 : 内 容 20 分 + 表 达 17 分+发展 20 分=总分 57 分
如何让立意正 确、集中
立意就是在审清题意的前提下,确立作文的主旨和中心。从基础等级上看,就是正确、集中; 从发展等级上看,就是深刻、新颖。这里先谈谈立意正确、立意集中。
所谓立意正确,就 是立意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认知规律,有着正确的价值取向, 有着健康的情感态度。另外,必须符合题意,不跑题,不偏题。
所谓立意集中,就是聚焦观点,一篇文章只能提出一个观点,解决一个问题,太泛则滥,过 大则空。
如何使立意正确、集中呢?
1 . 攻其一 “ 点 ” ,不计其余
无论哪种命题,都会给考生以广阔的立意空间,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立意,但关键是选准 一个一触即发的 “
宝贵 ” 的 “ 点 ” 。其实,这个 “ 点 ” ,就在作文试题的材 料、导语、话题或标题中。
材 料 作 文 , 若 是 抒 情 性 材 料 ( 如 诗 歌 ) , 每 一 个 意 象 就 是 一 个 角 度 , 一 个 “ 点 ” ;若是叙述性材料 ( 如寓言、故事、现实生活现象 ) , 其中一人一事一景一物 及其两者关系的组合就是一个角度,一个 “ 点 ” ;若是议论性材料 ( 如格言、警句、论断 的编组等 ) ,每一个观点及其对立面就是不同的角度。可据 “ 象 ” 探 “ 质 ” ,据果探因;可据材 料中的矛盾关系、辩证关系分析内在的哲理。如 2010 年山东 卷作文题,就是一个议论性材料作文,材料是托尔斯泰饱含哲理的一句名言。立意的 “ 点 ” 就 定 位 在 “ 光 明 ” 与 “ 阴影 ” 的辩证关系上。
命题作文,一般来说,标题本身或标题中的关键词语都含有多义性。其中有本义、引申义, 也有比喻义、象征义。那么,每一个义项从宏观上看都有一个大的立意范畴,而每一个范畴 从 微 观 上 看 都 又 有 许 多 小 的 角 度 或 “ 点 ” 。如 2011 年北京卷的作文, 材料中三位同学的观点自成一家,老师的总结精准到位,在立意时可分别从每一位同学的角 度立意:依据甲生之说,可立意为 “ 成功源自实力 ” ;依据乙生之说,可立意为 “ 有竞争才利于均衡发展 ” ;依据丙生之说,可立意为 “ 提 倡 公 平 诚 信 , 摒 弃 弄 虚 作 假 ” 。
2 . 巧加词语,化大为小
“
大题 ” 指题旨范围较宽 泛 、 开 放 性 强 的 文 题 , 如 “ 常 识 ” 、 “ 见 证 ” 、 “ 难 题 ” 、 “ 早 ” 、 “ 他 们 ” 等,可以采用加修饰语的办法来缩小立意、取材的范围。 可 在 标 题 前 面 加 修 饰 语 , 可 在 后 面 加 中 心 词 , 还 可 以 前 后 都 加 。 如 2009 年广东卷作文题 “ 常识 ” ,前面可加 “ 生活 ” 、 “ 医 学 ” 、 “ 自 然 ” 、 “ 科 学 ” 、 “ 文 化 ” 、 “ 哲 学 ” 、 “ 安 全 ” 、 “ 道 德 ” 等,后面亦可加 “ 特点 ” 、 “ 意 义 ” 、 “ 利 弊 ” 、 “ 发 展 ” 、 “ 稳 定 与 创 新 ” 等等。这样,层层加修饰语、中心词,立意的范围越来越 小,越来越集中、明确。
3 .
虚者实之,实者虚之
“ 虚题 ” 是指比较抽象的文题, 一般从哲思、道理、精神层面来命题,如 “ 角色转换之间 ” 、 “ 北 京 的 符 号 ” 、 “ 见 证 ” 、 “ 怀 想 天 空 ” 等 。 “ 实 题 ” ,一般从人、事、物、景等层面来命题,如 “ 踮 起 脚 尖 ” 、 “ 有句话常挂在嘴边 ” 、 “ 脸 ” 、 “ 灯 ” 等。虚者实之,就是 指以某个具体的人、事、物、景为载体,借实在的物象或事件去诠释抽象的命题。 如 2009 年山东卷作文题 “ 见 证 ” ,题目较大较虚,可以像当年一篇优秀作文那样具体为 “ 见证历史的伤痛 ” ,并以 此为切入点,选 用圆明园 、奥斯维辛 集中营、诺 曼底登陆等 材料,论证 “ 对于伤痕与鲜血的见证,不仅仅是为了铭记,更是对后世 的警示 ” 这一中心,立意可谓明确、集中、主旨深远。
实者虚之,指构思立意由实到虚,由个别升华为一般,透过物象,深入本质,写出这类文题 在思想或精神层面的象征意义。如 2009 年湖南卷作文题 “ 踮起脚尖 ” ,既是角度小 的文题,又是一个很实在具体的题目。 “ 踮起脚尖 ” 是一个具体的动作,这个动作有很强的指向性。也许踮脚 的人是想看得更高、更远,或者是想够到更高处的东西;也许是在跳舞,等等。这些都是其 具体的意义。但写作时应该从这些具体的意义中引申出更抽象的内涵来。如 “ 踮起脚尖 ” 表现出一种对 现 状 不 满 的 抗 争 , 一 种 永 不 言 败 的 拼 搏 , 一 种 对 成 功 与 卓 越 的 追 求 „„ 总之, “ 踮起脚尖 ” 包含着一种奋发向上的愿望,一种努力前行的勇气,一种 不懈探索的精神。这便 是把具体的动作与抽 象的生活哲理 结合起来进而化实为虚的立意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自然容易把文章导向深刻。
有的文题 可实可虚, 立意可以由 实到虚,虚 实转换。如 2009 年江苏卷作文题 “ 品味 时尚 ” ,一篇考场作文是这样写的:开头先品味生活中的 “ 服装 ” 时尚,从牛仔裤到 皮尔卡丹西服、鳄鱼 T 恤,体会到追逐时尚要领生活之潮流; 接 着 又 紧 密 联 系 生 活 , 品 读 “ 青 春 ” ,进而领悟到 “ 青春 ” 不仅仅是追逐生活潮流,更在于去追求生活的真、善、美, 而真、善、美才是生活、时代中永恒的 “ 时尚 ” 。文章由实到虚,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堪称考场妙文。
以 下 两 个 作 文 题 , 都可 以 从 多 角 度立 意 。 请 尽 可能 多 地 列 出 一些 立 意 ( 不必完成全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