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考点提练作文序列化提升(1)审题

     2014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  提升练:作文序列化提升-审题 

    专题一  审题    ——  欲渡清溪横古槎  

    阅卷老师是如  何对审题进行判分的 

    审题的准确程度,直接决定了作文的等级,也决定了考生高考  的命运。事实上,在评卷的过程中,审题的准确程度还直接影响着评卷老师对基础等级和发  展等级的判分。 

    那么,评卷老师是如何对审题进行判分的呢? 

     关键是第一眼。评卷老师有一套作文快速阅读法,即    “  作文三眼看,看三眼  ”  。  第一眼是看审题是否准确,角度切入是否恰当,立意是否明了。若审题错误,再好的文章也  要被判  “  死刑  ”  。 

     老 师 的   “   第 一 眼    ”  很快很短,不可能反复阅读琢磨你的观点。因此,高考作  文不宜写得太含蓄、深沉,故弄玄虚。他们的  “  这一眼    ”  ,一般习惯性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看标题。这是评卷老师了解文章是否切题的  一个非常重要、必不可少的步骤。因此,考生拟题时不妨将切题的字眼嵌入其中。 

    ②  看开头结尾。因为开头和结尾也是评卷老师  寻找观点的要地,所以,开头最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开门见山地摆出观点,结尾用韵味无穷  的语言呼应观点。 

    ③  看小标题。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条分缕析  之效,又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的铺排,从而使主题更集中,重点更突出,简洁又醒目。   

    ④  看文章内容是否与标题一致。有些考生审题  不细,内容与标题没有内在联系,甚至风马牛不相及,这样的作文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分数。   

      现场佳作 

      忧与爱 

    2012  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 

    我出来打工三年了,今年第一次回家。 

    我攥着一张最廉价的票根挤进了这趟绿皮车,掺杂忧愁与欢爱,  伴着列车的呼啸掠过平原,穿过田野,趟过河流,绕过山川,驶向母亲泪眼婆娑的年关,奔  向父亲患风湿病的膝盖,冲向妻儿翘首期盼的身影。 

    绿皮车实在是太拥挤了,方便面的味道混杂着脚臭的味道实在  让人窒息,小孩  “  哇哇  ”  的  哭叫声更是让人心烦意乱,但我却依旧爱着它,它让我归家的心有了着落。 

    犹记得前几天在各大车站买票时,各式快速豪华列车标出的好  处确实诱人,可是那昂贵的票价却也让我望洋兴叹,家里孩子还等着这笔钱交学费,老父亲  还卧病在床,我不得不选择绿皮车,可是这样实惠   的选择还能持续几年呢?  我陷入忧虑。 

    夜晚成了呆在绿皮车上最难熬的时刻,疲惫和困意趁着夜色回  到了乘客的身体中,人们纷纷打着呵欠,蜷缩着身子以各种姿势昏沉地睡去,买到车票的有  的趴着睡去,有的扭曲着身子仰头睡去,邻座女孩映在窗户上的影子也在这暮色中变得模糊,  好 像 在 大 声 呼 喊 着 什 么 , 也 许 是 在 喊   “   回 家    

”  。我拿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那是临行前给儿子拍的唯  一一张照片,三年里每每和妻儿打电话,妻子总会告诉我:  “    儿子又高了,儿子能帮爷爷奶奶做事了。  ”  每每这时,脑海  中都会浮现出儿子那张稚嫩的脸蛋。绿皮车虽然拥挤,杂乱,但是却可以让我看见日思夜想  的儿子,我深爱着这辆车。 

    漫长的旅途中,我们更多的是洋溢着欢乐,五湖四海的人们都  带着对家的牵挂,挂着微笑,   纷纷吹嘘比较自己的妻儿,笑声中尽是思念。   

    绿皮车很慢,它对每一个红灯心生畏惧,又对每一个绿灯心怀  感激。它在每一个弯道战战兢兢,又在每一个直道摇头晃脑。它很羡慕身边飞驰的    “  同类  ”  ,偶尔也会担忧一  下自己消逝的时候,一如我的担忧。 

    绿皮车继续行进着,我仿佛看到了儿子的笑容,母亲的身影    „„ 

     带着中国复杂记忆的绿皮车在中国大地上行驶了将近    60  年,今年也许是它最后一次服役。我爱它,它虽然慢,却    终究会抵达我的那一站;同时我又深深地担忧着:它消逝了,我,我们又该怎么办?   

    不知不觉中,我在忧虑与欢爱中到家了。 

    [  得分点评  ]    本  文是一篇以小见大的记叙文,作者紧扣题意的  “  忧     与爱  ”  两个方面行文,是一篇审题准确、立意鲜明的  考场满分作文。单从审题分析,文章不仅表达了忧愁、心烦意乱、疲惫困倦、拥挤杂乱、担  忧等诸多令人  “  忧  ”  的一面,  也表达了欢爱、深爱、欢笑中的思念、爱亲人爱绿皮车等  “    爱  ”  的心情,更重要的是这两种情绪始终交织在一起,融合  进回家的诸多场景和不同内容之中。事中有情,情含忧爱,正是本文审题准确、扣题严谨的  优势所在。 

      整体看,本文作者通过年关时节乘坐绿皮火车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表达了  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与担忧。文章从一个外出打工三年才回家的农民工的视角,倾诉  了对绿皮火车由衷的热爱:票价便宜,让  “   我    ”  归家的心有了着落,洋溢着欢乐。同时伴随着这趟旅程的  还有作者深深的忧虑:会被动车、高铁取代,  “  我,我们又  该怎么办?  ”  爱中含忧,忧中有爱,作者就这样将题意的两  个方面不动声色地融合进了富有生活气息的描述之中,角度独到,立意高远,描写生动,语  言表达平实有味,通篇富有浓郁的时代色彩。 

      

      

      

    

    如何准确审题 

      审题就是对题目要求进行全面、具体的分析,准确领会其含义,把握住写作方向和要求,切  忌片面理解,顾此失彼,舍本逐末。一篇文章如果在审题上站稳了,这篇文章的大方向就把  握住了,写起来一般不会出太大问题。 

      一、审题的关键是准确 

      审题首先要逐字逐句地把作文题全面、细致地读清楚,同时注意关键字词,把这些关键字词  反复咀嚼并仔细揣摩,还要细读命题中的  “   要求    ”   或   “   注 意    

”  ,并把它们全都体现在文章当中。考场上,怎样才能  做到准确审题呢?审题的过程与构思作文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1  .  审清  “  标  志  ”  ,确定文章体裁 

        审题首先是确定文章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的文章,都有它自身的    “  标志  ”  ,抓住了体现体裁    “  标志  ”  的关键词语,就可  以确定所给题目属于哪种体裁,应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 

    2  .  审清要求,确定文章范围 

      审题不仅要确定文章的体裁,还要确定题目所划定的范围。在题目所给的范围内选材,才能  使文章内容切题,重点突出。 

    3  .  审清  “  题  眼  ”  ,确定写作重心 

      审题还要根据题目所给的条件来确定文章的重点,而确定文章重点的关键就是抓住    “  题眼  ”  ,比如关键词、重  点 句 、 暗 示 语 等 , 把 握 住 了   “   题 眼    ”  ,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4  .  审清因素,确定文章内容 

      有些作文命题所给因素较少,表意也比较概括宽泛,有的甚至抽象朦胧,这就给审题增加了  难度。对于这类题目,只要审清已知因素,并在已知因素上增加相关联的新的因素,就能准  确地确定文章的写作内容,题旨就能清楚地显现出来,审题的困难就会迎刃而解了。   

      用  “  戴着镣铐跳舞  ”  来形容  考场作文可谓形象而熨帖。这个比喻已经形象地告诉大家,考场作文是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  它有自己的规则,不可能让你信马由缰、天马行空,因此,拿到题目后,务必三思而后行,  切忌草草了事。另一方面,只要我们认真地去审题,使作文题意明确和观点鲜明,完全是能  够做到的。 

      审题年年有,年年有跑题。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因为考生的态度不够端正,缺少了  一点耐心和细心。因此,审题时一定要端正态度,做到耐心、细心,力求快速、全面、准确。   

      

      二、审准两种基本作文命题类型的方法技巧 

    1  .  命题作文 

      顾名思义,命题作文就是命题者给定题目和写作要求,考生只能在这个题目及写作要求的范  围内作文,不能变更、置换成其他题目。命题作文的形式有三种,即全命题作文、材料式命    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这三种命题作文审题时要区别对待。 

    全命题作文:读透吃透文题 

    (1)   重 点 分 析   “   题 眼    ”  。命题作文文题中一般都有关键词,这些词即所谓的    “  题眼  

”  。把握住题眼,  也 就 抓 住 了 文 章 要 突 出 的 重 点 , 了 解 了 写 作 要 避 免 的 误 区 。 如 写 作    “  我想握住你的手  ”  ,题眼  是  “   想  ”   ,只要表达出    “  想  ”  的意愿、理由并由此  展开文章内容的写作都是可以的,不一定就真握住,所以古往今来的人物都可纳入笔下成为  自己写作的对象;假如没注意这一点,不仅会因过于坐实而不利于发挥,而且很可能使作文  因此偏离重心。 

      有修饰成分的题目尤其要注意理解好题中的修饰语、限制词和补充成分,因为这些词语对写  作范围起着约束限制的作用,是文章特殊要求的标志。比如  2011    年四川卷的  “  总有一种期待  ”  ,    “   总有  ”   便是题眼;    2011  年广东卷的  “  回到原点    ”   ,   “   回 到    ”  便是题眼  „„  写好这些题  目 , 既 要 统 筹 兼 顾 题 中 词 , 更 要 抓 住   “   题 眼    ”  ,有所偏重。 

    即便是一个字的题目,也要理解准确后再动笔。 

    (2)  吃透比喻义,领悟题目寓意。审题时,这类题目不能光看  命题词的字面义,需透过     字面意义恰当领会其内涵,学会由    “   实   ”   而    “  虚  ”  ,在自己熟悉的生活  素 材 中 确 定 与 这 一 比喻 义 相 匹 配 的意 义 , 写 作 时做 到 紧 扣 题 目。 比 如    “  收藏阳光  ”  这道命题,其  中的  “  阳光  ”  既可以理解为  自然界   的阳光,也可以理解为帮助个人成长、进步的某种动力、希望、信心  和关爱等;如果审题时只关注自然界的阳光,作文就很难深入,也不大好落实    “   收藏  ”   的词义。再如    “  弯道超越  ”  ,题目喻指    “   利 用 或 抓 住 机 遇 , 超 越 对 手 、 自 我    ”  ,写作重点应落在  “  超越    ”   上 , 但 如 孤 立 地 谈 机 遇 与 挑 战 ,或 直 接 将    “  

弯道  ”  等同于困难、  挫折,写出诸如《不向困难低头》《十字路口的选择》等文章,都是偏题而失分较重的。其他  如  “  找回童年  ”“  绿色生活      ”   等,其中的  “   童年    ”“  绿色  ”  都不能局限在固  有词义上理解。 

    (3)  除要注意以上两点,关系型命题作文还要注意辩证思考,  不可厚此薄彼或顾此失彼。由于这类题目至少涉及到两个方面,审题时应先逐个理解透彻,  再考量二者关系,从中找出一个能够兼顾两方面的立意进行作文,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题目要  求,也才是题目应有之义。比如  2010  年北京卷作文要求以    “  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  为  题作文,题目中的  “  星空  ”    在 某 种 意 义 上 代 表 的是 一 种 未 知 的世 界 、 神 秘 的世 界 、 理 想 的世 界 ,    “  实地  ”  象征着一个客观的、  现实的世界。二者   如果只注重一个方面,显然容易走向极端,所以,这个题  目实际上需要阐释的是理想和现实的辩证关系。一方面,人要有理想,要追求理想,另一方  面又要求真务实,实践实干   ,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文章可以先说    “  仰望星空  ”  ,也可以先说    “  脚踏实地  ”  ,但最后都应  合起来阐明二者的相互关系,这才是写作该题的要领。 

    材料式命题作文:结合材料限定题目范围 

      由于材料式命题作文事先会提供一段或几段材料,然后才给出具体作文题目,因此,写作时  要将材料的含意和题目的意思结合起来考虑,统筹兼顾,从而确定题意指向和写作范围。例  如  2012  年江苏卷作文就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式命题作文。前面  的三则材料同题目  “  忧与爱  ”    呈 现 的 是   “   分   —   总    ”  的呼应关系,而且属于同类互补,涵盖古今中外。如果能  抓 住 第 三 则 材 料 , 也 就 是 罗 曼   ·   罗兰 话 中 的    “   生 命 从 没 像 处 于 忧 患 时 那 么 伟 大    ”  这一关键句思考,该题写作的角度及审题立意的重心自不  难 把 握 。 因 为   “   在 这 些 神 圣 的 心 灵 中    ”   一句完全可以理解成上面两段材料的概括和过渡,    “  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  ”    不正是孟郊和艾青诗意的提炼?弄清了三则材料的内在关系以及材料和题目的对应,作文要  努 力 的 方 向 也 就 豁 然 明 朗   ——   围 绕    “  生命因忧患而伟大  ”  分析  阐述或叙事抒情,应该就是符合题意的写作。 

      由此可知,题目中的  

“  忧  ”    与  “  爱  ”  之间应该是一种因  果关系,而不是并列、对立关系:因为热爱,所以忧患;因为爱的沉痛,所以忧患深重。    “   忧  ”   只是一种表象,    “   爱   ”   才 是 实 质 ;    “   忧   ”   里 体 现 着      “   爱   ”   ,    “   爱   ”   中 满 含 着    “  忧  ”  。由此自然带来的问  题是,怎样爱和为什么爱,作文说清了这个问题,也就没什么大不了的问题了。 

      再如  2011  年浙江卷,也是一道典型的材料式命题作文,在提  出   “   以   ‘   我 的 时 间    ’  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  之前,有两段比较长的阅读文字,如果没有耐心  只看标题  “  我的时间  ”  来写  作,可写的内容就太宽泛了,而题目要求作文的前提是  “  根  据上述材料的含义  ”  ,所以弄清两段文字材料的基本意思    ——  时间在变化,所有成功者的成功都难以复制;时间都是  具 体 的 , 在 属 于 自 己 人 生 的 时 间 里 把 该 做 的 事 做 好 , 人 生 才 有 价 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