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10:虚实结合——让你的文章丰满起来

   初中生起步作文十六讲 10 :虚实结合——让你的文章丰满起来       知  识点透视   

         写作中,同学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写着写着,总感到自己的作文还是那么单薄,总是没  有高年级同学写的那么丰满,总感到欠缺些什么。因此,也就会产生作文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总感到自己的文章单薄呢?说到底,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我们选取的  材料不够分量,二是我们行文的方式太单调。前一个容易解决一些,只要我们注意在选材时  多动动脑子,就会慢慢进步。后一个则相对困难一些,因为这是行文叙述的方法问题,需要  我们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掌握一些技巧。   

         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文章不单薄?换言之让我们的笔下丰满起来?这里送给同学们四个字:  虚实结合。具体意思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也要注  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因此,这里的实,就  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  甚 至 是 一些 特 定的 心 理活 动 等。    

         虚实相生,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就拿鲁迅先生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文中既有对如“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对“美  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对自己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前者为文章增添  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这种虚实结合的行文方法,同学们可以仔细  咂 摸 一 下 , 相 信 你 会 从 中 获 得 一 些 写 作 方 面 的 新 体 会 。    

         讲究作文的虚实结合,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大家想想,在生活中,很多时  候我们也都在注重虚实结合的问题,如画画中的明暗结合,唱歌中的轻重缓急,还有讲话时  声调的抑扬顿挫等,而目的也都是共同的,就是通过这种结合,来寻找一种变化、一种起伏,  从而赋予被表现事物多层次感、丰富感,而对于作文而言,就是为了追求一种丰满的表达效  果。   

      

    名  家美文   

     心 田 上 的 百 合 花    

     林 清 玄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  株 小 小 的 百 合 。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  是百合的办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  地 扎 根 , 直 直 地 挺 着 胸 膛 。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都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  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他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上长  瘤了。”   

         公开的场合,它们讥笑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是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  价 值 还 不 是 跟 我 们 一 样 ? ”   

         偶尔也有飞过的蜂蝶鸟雀,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  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  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  们 怎 么 看 我 , 我 都 要 开 花 ! ”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着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灵  性 的 洁 白 和 秀 挺 的 风 姿 , 成 为 断 崖 上 最 美 丽 的 颜 色 。    

         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朵地盛开着,它花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  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  都 开 满 洁 白 的 野 百 合 。    

         几十年后,远在千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花。许多孩童跪下  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  从未有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洁温柔的一角。   

         那里,被人们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  以花来证明

   自 己 的 存 在 。 ”   

         【 阅 读 手 记 】    

         一株小小的野百合,演绎出一段美丽而又令人感动的故事。一个小小的“心灵”,为了心中  那个美好的愿望,竟是如此执著和坚韧。它,的确不是一株野草。文章通篇运用拟人的手法,  通过层层衬托,塑造了一个充满灵性,大智大慧的野百合的形象。作者把一个充满世事艰辛  的大社会浓缩在百合谷这个虚拟的世界,野百合的遭遇何尝不具有人生奋斗的典型意义:一  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花来证明”。展现了充满禅意的境界:以  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大其愿,坚其志,  细其心,柔其气”的人生准则在野百合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佳  作示例   

    梦  里 花 落 知 多 少    

    山  西一考生   

         那 天 天 气 很 冷, 秋 风 呼呼 地 刮 着 ,预 示 着 冬天 将 要 来临 。    

         午饭还没吃完,就有同学跑进来对我说,你父亲来了。我的心突然一沉,头脑发涨,在心里  说 : “ 不 是 不 让 你 来 的 吗 ? ”   

         我 放 下 碗 筷 , 迅 速 跑 了 出 去 。    

         这是我进校的第二年。自从进入中学以后,我那虚荣心时时刻刻纠缠着我。这些城里的孩子,  大都有个美好的背景,或是官家公子,或是富家千金。他们还常对着我自诩自傲。有时闲谈,  还常常选些农民的愚昧状作为谈资。我真怕让同学们看到我那形容枯槁的父亲,真怕看到他  们 灼 人 的 眼 光 。    

         转过屋角,便看到了父亲,穿的还是那件破灰袄,上面荡满了尘土!戴的,还是那顶洗得发  白的帽子。也许是身边那头黄牛饿了,直往冬青丛上走,父亲频频地拉着缰绳,嘴里骂出那  耕 地 时 对 牛 的 浊 语 , 同 学 们 看 到 了 都 抿 着 嘴 笑 。    

         我硬着头皮走了过去,叫父亲将牛车赶往面粉厂院里,因为这儿就是我们女生寝室,时不时  地 有 同 学 进 出 。    

         “大(父亲),不是说我自己带粮吗?”边卸粮,我嘴里边嘟囔。   

         “天冷了,你来 回百多里 怕耽误功课 ,我一下拉 来得了。”   

         卸完粮,父亲将牛套子摘下来,开始喂料,看来他是不会马上赶回去了,虽然食堂里还在卖  饭,可我却说:“大,食堂的饭卖完了。”   

         “哦,没关系,待会儿我在路边买点。”在我的记忆里,父亲从不乱花一分钱,即使夏日炎  炎 也 要 忍 饥 挨 饿 回 去 的 。    

         “孩儿啊!你娘老眼昏花,不能再为你做衣服了,你拿上这钱,像城里人一样买一件算了。”  说着,父亲拿出那个破钱包,掏出带着体温的  30  元钱。  我用手指摸了摸钱包,顺眼看去,里面空无一文了。我想:“他又要„„”不由地,一种沉  重 的 负 罪 感 袭 上 我 的 心 头 „„   

         “大,你等会儿„„”我努力往食堂跑去,泪水如泉水般,扑簌扑簌落在脚下,树上的枫叶  落 下 来 , 飘 在 我 的 身 上 „„   

         【评析】   

           这篇文章在动人的真情实感之外,行文上虚实结合,使父女二人的形象都更加丰满。如在作  者跑出去见父亲时对在校情况的一段虚写,交代出导致后面事情发生的原因——虚荣心;在  父亲说“待会儿我在路边买点”后,虚写作者记忆中父亲一向忍饥挨饿回去,表现出来的是  一个不仅爱着女儿,还不愿让女儿为自己担心的父亲。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文章的感情表达  富 有 层 次 , 更 加 打 动 人 心 。    

         【 写 作 训 练 】    

         请 以 《   _______    的 变 化 》 为 题 , 写 一 篇   600  字左  右 的 文 章 。    

         【 思 路 点 拨 】    

    

       这道题目的基本写法是通过两个或多个时间段的对比来表现“变化”。写作时,首先注  重的是对现实的观察以及由此而来的“实”写,不论是写人、物、行动、思想等哪个方面的  变化,都必须要以对现实生活、现实事件的描述为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虚”  的描写,在对比时,可以交代相关的背景,可以引用回忆、评论,可以联想、想象自己未曾  亲见的场景。虚实结合、多层次的描写,定会让文章表达出更丰满的人物、故事或者感情。     

      

    名  家美文   

     哲 人 的 爱    

     秦        牧    

         好几年前,我读过一则消息: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一九八二年二月因病去世,他生前殚  精 竭 虑 , 尽 瘁教 学 , 亲嘱 死 后 将 遗体 献 给 医学 教 育 事业 ,       五脏作局部解剖教学用,骨骼制成标本,  供示教用,用遗体“再站一班岗”。这则消息使我大受震撼,掩卷沉思,神驰黄海之滨。一    个彻底唯物主义者的献身精神,一个哲人对群体无私的爱,尽在不言之中了。   

         继 沈 福 彭 教 授 之 后 , 北 京 医 科 大 学 前 任 校 长 胡 傅 揆 (   ku  í)教授也在生前把遗体献给学校作为骨骼  标本。这两位医学教授的事迹先后辉映。据我所知,遗嘱捐赠肾脏、眼球,以至于躯体,或  以利他人,或造福群众的事虽有不少,但是遗嘱指定把自己的遗体制作骨骼标本供教学用的  事我极少听到。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于舍己为群,献身祖国具有怎样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  风格,从这样的事例中也可以想见一二了。   

         一九八七年底,我突然接到青岛医学院一封来信,那是院长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寄来的。里面  除了信件外,还有一张人体骨骼图片,那就是沈教授遗留下来的骨骼标本了。信里有这样的  话:“他去世后,由他的学生将骨骼制成骨架,陈放在青岛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的标本室里  (外有玻璃罩),人们每过此室,都以十分崇敬的心情,瞻仰骨架。”信末这样说:“秦老,  你能否为我院沈教授写几句话,如蒙赐字,我们将把它刻在玻璃罩上„„”   

         我端详着那张骨架图片,百感纷纭。这具骷髅给予我的不是忧惧、哀伤,而是亲切、鼓舞。  我把图片放在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早晚工作时经常瞧它几眼,我觉得它对我的灵魂,有净化  的作用,犹如明矾之可以净水一样。我的写字台的玻璃板下,没有任何绮年玉貌,皓齿明眸  的明星歌星的照片,却有这么一张骷髅的照片。这并不是因为我已经是老头子了,即使我是  个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我也会这样。面对这张照片,崇敬、可亲的感情驱除了一切渺不足道  的杂念。   

         这副骨架图片仿佛给了我一道无声的命令,我决意写那将被刻在玻璃罩上的几十个字。     

         平素写些小文章我是不起草稿的。但是为了写这几十个字,我却决定夜里到附近僻静的街道  上长时间漫步,思索、酝酿。我想起了一位文豪类似这样意思的话:“当你把笔插进墨水瓶  里的时候,如果不是蘸着自己的血来写的话,那就不要动笔。”   

         那夜月色溶溶,柠檬桉雪白的树干显得十分高洁。月光透过凤凰木,洒落了一地斑驳的光点。  长街寂寂,我来回踱步,一次、一次又一次。那具骷髅在我眼前冉冉腾起,我的想象使它还  原为血肉之躯:他埋头在灯下研读,他屹立在讲坛上讲学,他以深邃的眼光凝视人群,毅然  写下献出骨骼遗嘱的情景,历历如在目前。我虽不是教徒,却涌起一种教徒似的心情,渴望  能够有个和神圣的魂魄对话的机会。   

         我知道这位教授生前曾经受过政治上不公正的待遇,然而,“风暴压不断雄鹰的翅膀。”“异  端 待 我 , 国 士 报 之 。 ”   

           有人死了,还要造地宫,造金字塔,棺上要加内椁外椁,坟上还要盖巍峨建筑,死者仿佛撑  开了棺盖,伸出手来喊道:“再给我东西!”有人死时,临终还拼尽气力,讲出这么一句话:  “我想再奉献!”掠夺者和奉献者之间的距离,该是多么遥远!   

         那夜我在街上盘桓了很久,回家后对着骨架图片,铺开稿纸,写了一张又撕了一张,最后,  拼 尽 我 的 心 力 , 终 于 写 出 了 这 么 几 十 个 字 的 《 献 辞 》:    

         他生前叮嘱献出遣骸,指定骨架标本在这儿陈摆。玻璃橱里是他特殊的坟,玻璃罩外是他浩  瀚的爱!   

         一张遗嘱直如震世春雷,一宗心愿想见哲人气概。让我们脚步轻轻走进大厅,伫立丰碑之前  默 默 礼 拜 !    

         【 阅 读 手 记 】    

         这是秦牧先生一篇感人至深的优美散文。文章写出一个为国为民心甘情愿献出自己所有的高  尚的“哲人”形象。在实写“哲人”生前鞠躬尽瘁,死后还要献出自己的遗体作教学之用外,  文章更是穿插了许多并非“哲人”本身的事情,于“虚”处着笔,虚实结合展现人物的光辉  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