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法指要,洞悉高分的路径
一、认识议论性散文的文体特征
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表议论,或者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它是介于议论文和散文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议论性散文高度的文体融合性,使其既具有 深刻的理性特征,又富有生动的形象性和浓郁的抒情性。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需要 阐明一个论点。就其性质讲,它是散文,是与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并列的一种散文,又称哲 理散文,讲究文采和情感。但与一般的散文比起来,它又有较多的议论,注意表达作者的一 些看法,揭示某种道理或哲理。
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又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
其实,这两种文体都有明确的中心论点,而且内容层次和形式结构之间都有着内 在的逻辑性。其区别是,议论文在结构方式上无论采用并列式、对照式,还是递进式,其论 证的过程都是极为严密的,层次之间都是环环相扣的,被称为 “ 线状结构 ” 。议论文的语言,尤其在使用论据上,也因其简明、 规范和严正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而议论性散文,因其具有散文的文体特征,因而阐述分析 的过程比较松散。它只将所撷取的意象或场景附着在阐析的道理之上,借之说理,因此被称 为 “ 块状结构 ” 。受文体影响, 议论性散文的语言也应具备形象性、抒情性和说明性的特点。
由此看来,形象美和理性美,正是议论性散文最本质的文体特征。
二、议论性散文的写法要求
1 .行文方法
(1) 将全文的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这种方式类同于议论文 中把总论点拆解为若干个分论点进行逻辑安排的方式。它使议论性散文不仅结构上美观有序, 更使得说理条分缕析,深刻透辟,凸显议论性散文 “ 理 ” 的特性。这种行文方法类似于议论文并列式结构,如 “ 品读佳作 ” 中《淡定有勇, 花自盛开》就采用了这种行文方法。
(2) 片段组合式。即全文以中心论点贯串始终,分别从纵或横选几 个片段组合成文。其片段可描述人物或场景,可有精彩的细节描写,但片段与片段之间,乃 至开头、结尾和标题,务必要点明题旨,用富有文采的议论和抒情强化主旨,且全文首尾结 构上要尽量相似,形成遥相呼应的整齐形式。这种行文方法很普遍。
2 .说理方法
议论性散文本质上是哲理散文,它阐明哲理,表达看法,多是运用文学手法,尤 其表现在:
(1) 以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为意象,阐发哲理。大千世界,芸芸众 生 , 各 具 灵 性 。 自 然 界 中 的 “ 流 水 ”“ 落 花 ”“ 繁 星 ” ,通过想象,无不蕴含着理性的思索;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家、 诗人和千千万万的英雄、普通劳动者,又无不给人以哲理的思考。只要我们以饱满的激情、 敏锐的目光,去捕捉生活中的各种意象,借助类比和联想,不难发现,这些意象无时无刻不 在给我们以深邃哲理的启迪。
如佳作《浅》,借助红、黄、蓝、绿、紫等自然意象和李白、周敦颐等人物意象, 巧妙地阐述了这些意象所表现出的精神品质、生活情趣和理想胸襟。这种借助众多意象以传 达理性观点的写法,使本来冷冰冰的说教变得热情活泼、形象生动,收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 艺术效果。
(2) 运用比喻阐发人生哲理。理性的东西使人明理快捷、简易,但 却缺乏具体、形象之感,不易让人享受艺术的美感。议论性散文重在明理,如果不借助具体 的物象,极容易陷入空洞说教的泥潭,令人生厌。而比喻,正是选用具体形象的、可知可感 的事物作为喻体来说明本体,借以阐发哲理,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象,使文章增色生辉之目 的。
如这样的语言片段: “ 夏日的阳光,如火一般游荡 在人群中央;青春的激情,如海一样翻滚在人们心房,而那如火似海的青春,因为严谨而更 加灿烂辉煌。 ”“ 似那满山的青翠,需要有红花装饰一样,激 情的青春,也需要与严谨有个约定。 ”( 《约定严谨》 ) 这几组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说明了激情如火与大海般的青春 同严谨之间的密切关系,理性的美与形象的美融为一体。
3 .语言具有说理性,但尤其具有形象性、抒情性
多种修辞手法综合运用,语言诗化;多引用诗文名句,有深厚的文化意蕴。可以 说,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的区别不在于结构,而在于这种形象性和抒情性的语言。
这里,尤其要注意议论性散文语言上的两个突出特点:
(1) 句式上的整散相间与错落有致。
议论性散文整散结合。什么是整散?整句是指结构相同或相近,形式整齐的句子。 散句是指结构不一致,形式参差的句子。两种句式具有不同的风格,使用整句有整齐之美, 使用散句则有错落之美。整句的修辞手段主要是对偶、排比、叠字、回环、层递、反复等方 法。对偶,如: “ 灯红酒绿的赌场,我们嗅到了什么?金钱、 欺诈、贪婪 „„ 沉浮莫测的人生,我们追寻着什么?名利、虚 荣 、 安 逸 „„”(2011 年 河 北 考 生 《 “ 赌 ” 一 把 诚 信 》 ) 形 式 整 齐 , 气 势 贯 通 。 排 比 , 如 : “ 我们吟诵着中国崛起的华章,仰慕她腾飞的骄傲身影,进而 展望她更加繁荣的蓝图,我们对她的爱越来越深沉,在我们眼里她就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展 翅便是九万里,让世界震惊。 ”(2011 年河南考生《腾飞雄鹰, 傲视苍穹》 ) 以排比句统领全文,增强文势。回环,如: “ 方 圆 成 世 界 , 世 界 依 方 圆 。 ”(2013 年 湖 北 考 生 《 人 生 方 圆 观 》 ) 形 式 整 齐 , 气 势 贯 通 。 层 递 , 如 : “ 懂得,所以相信;相信,所以坚持;坚持,所以自主。 ”(2011 年浙江考生《我的时间》 ) 逐层深入,引人入胜。反复,如: “ 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 幸福是黑暗中的一丝光明,是绝望深渊中一声有力的呼喊。 ”“ 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幸福微小琐碎,却如润玉般珍贵。 ”“ 爱心暖流带来微幸福,那幸福是一盏小小的灯。 ”“ 爱心暖流 带 来 微 幸 福 , 那 微 小 的 幸 福 是 爱 , 是 温 暖 , 是 感 动 人 的 力 量 。 ”(2013 年 广 西 考 生 《 爱 心 暖 流 带 来 微 幸 福 》 ) 反复吟诵,强调观点。
(2) 语言情感浓郁,如诗如画。
议论性散文语言要通过具体的充满情感的描写,展现一幅幅画面,而且要把自己 的观点蕴涵其中。请看下面的文段:
海子曾说过: “ 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 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 ” 如今,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 中,有多少人汲汲于富贵而出卖了他们的灵魂?有多少人追逐于名利而典当了最初的追求?
当 “ 干露露 ” 们唯 “ 财 ” 是 举 , 当 “ 郭美美 ” 们拼爹、炫富时, 仍有一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追求着自己的梦想,最终,他们提升了自己也造福了社会。 “ 歼- 15” 号总设计师罗阳在 执行任务时累倒在地,最终不幸去世。他没有太多的钱财,他也不渴求过多的名利,只想把 一生的精力奉献在追求上。他做到了,他是幸福的,相信他在倒下的那一刻,内心仍然坚持 自己的理想,一声 “ 我愿意 ” 从他的内心发出,感动了无数国人。才道霓虹君已去,英雄长存海天间!
该文段不只是对比论证,更重要的是充满情感的罗阳 事迹。
议论性散文语言要具备四点:一是有一条情感线索,二是有若干组画面,三是采用 记叙、描 写等表达方式,四是将文章的观点蕴涵于画面组接之中。实战演练, 熟习行文的要领
三、议论性散文的内容 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 , 议论性散文在说理的同时往往具有鲜明的主观色彩 , 作者将感情融入文章之中。而一般的议论文则仅以说理为主 , 着 重 从 客 观 方 面 将 道 理 阐 释 清 楚 。 议论性散文的内容以抒情性说理为主
。在议论性散文中 , 文 章 中 的 议 论 往 往 是 作 品 的 主 题 , 由于感情倾向明显 , 因此这些 议论常和抒情结合运用 , 在阐明道理的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情 感。基于这种特点 , 议论性散文的具体内容常常是对社会、人 生等问题的独特思考 , 其目的在于启发人、教育人。例如下面 这篇例文 : 菊 酒 剑 , 看 人 生 □ 张 智 雯 不 同 的 人 , 有不同的人生 ; 不同的人生 , 有不同的心态。 也 许我们忘却了映着残阳斜晖的悠悠江水 , 也许我们冷落了锈迹 斑斑的五尺长剑 , 也许我们饮尽了令人迷惘的烈酒。一次次在 人 生 长 河 中 迷 失 了 自 己 , 迷 失 了 方 向 。 我 们 忘 却 了 在 夕 阳 西 下 时 品 着 一 份 香 茗 , 坐观云卷云舒的平淡 , 我们忘 却了举杯对月的豪情 , 更忘却了“男儿何不带吴钩”的那份壮 志 。 我 们 渴 望 陶 潜 李 白 的 平 常 , 渴望着那份“采菊东篱下 , 悠 然见南山”的闲适和“举杯邀明月 , 对影成三人”的超然。在 忙碌的生活中 , 我们脚步流苏 , 我们常常觉得心乏体困 , 渴望回到平常。其实很简单 , 孤灯夜下 , 手持一卷诗书 , 细细品味 , 便可使疲惫的心态 消 除 , 让 我 们 从 纷 繁 复 杂 的 迷 惘 中 解 脱 出 来 , 静观古人的平常与敏感。 陶潜 , 厌恶于官场的尔虞我诈 , 厌恶于案牍之劳形 , 于是他选择了适合于己的的平常之心 , 他归隐田园 , 依南山而种地 , 好 不 逍 遥 自 在 ! 李 白 , 经 过 了 官 场 的 压 迫 排 挤 也 愤 然 离 开 , 从此寄情于山水 , 骑鹿访名山 , 忘却了世间的零零总总 , 多么 洒脱飘然 ! 剑锋所指 , 所向披靡 , 李贺之壮志难酬。一声声长叹响彻云霄 , 一句句诗歌撼人心魄。他对自己的人生太敏感了 , 总以为自己当是一个带剑叱咤于疆场的英雄。可是上天并不 遂 人 愿 , 让 他 一 次 次 的 失 意 。 他 狂 饮 烈 酒 , 狂发牢骚 , 仰天长叹千百次 , 而壮志难酬身先死 , 只落得 “长使英雄泪满襟”。 人生的心态并不只有这两种 , 不过一个人的心态绝对又包括这两种。我们以我们的心态而 活着 , 古人也只能是我们的典范 , 自己的人生需要自己作主。 拥有平常心的人 , 生 活 平 淡 闲 适 。 是 云 般 随 风 而 行 。 拥有敏感心的人 , 生活也许会 灿烂 , 但也许会黑暗。 酒 菊 代 表 平 常 的 人 生 态 度 , 那 么 剑 呢 ? 剑就是一番豪气。 人 生需要菊 , 需要酒 , 也需要剑 ! 点评 : 这是 一篇典型的议论性散文。从本文的选材上看 , 作者选用了李白、 陶潜、李贺等历史人物阐述观点。在行文过程中 , 作者的感情 倾向十分明显。比如对李白和陶潜 , 作者持肯定态度 , 这可以通过文章的语言表现出来。比如“我们渴望陶潜李白 的 平 常 , 渴 望 着 那 份 ‘ 采 菊 东 篱 下 , 悠 然 见 南 山 ’ 的 闲 适 和 ‘ 举 杯 邀 明 月 , 对影成三人’的超然” , 这样 的句子表现了作者对李白及陶潜这种淡泊心态的肯定。相反 , 作者对李贺则持否定态度 , 比如“他对自己的人生太敏感了 , 总 以 为 自 己 当 是 一 个 带 剑 叱 咤 于 疆 场 的 英 雄” , 这样的话语则明显带有否定意味。由此看来 , 本文符合议论性散文即说理又抒情的文体特点。 二、议论性散文的结构 一切的艺术创作都需要精良的设计 , 如书法、绘画、建筑、雕 塑等。其中对结构章法的设计又是重中之重。议论性散文作为一种说理文 , 同 样 需 要 事 先 安 排 好 结 构 章 法 。 与 一 般 的 议 论 文 的 结 构 相 似 , 议 论 性 散 文 的 常 用 结 构 也 有 以 下 两 种 : 并列式、对照式。 第 一 , 并 列 式 结 构 是 最 简 单 的 一 种 结 构 , 也 是 考 场 作 文 运 用 最 多 的 一 种 结 构 。 这种文章的结构层次、段落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 , 并重的 , 它们从不同角度来表 现文章的论点。 如我们要 论述“成功 的条件”我 们就可以缩 小切入角度 , 先说“成功属于勤奋的人” , 并用恰当材料来证明。其次我们说“成功属于善于把握机遇的人”。最后再说“勤奋属于懂 得思考的人”。有一点需要注意 , 并列结构中的各材料之间没 有 先 后 顺 序 ,
所 以 可 以 互 换 。 第二 , 对照式结构是比较容易 突出中心的结构。 对照式是把两种事物或思想加以 对比 , 或者是用另一种事物或思想来从反面烘托某一事物或思 想 , 段与段、段与层之间形成正反对照的关系。比如要证明“只 有好好学习才能考上大学”这个观点 , 我们就可以先从正面说 “好好学习”的作用 , 然后再从反面说“不好好学习”的危害 , 这样就把道理非常明白地展示出来了。这种分别从正面和反 面共同阐释一个道理方法 , 其好处是观点鲜明、中心突出。 佳作示例 : 菊 花 飘 香 的 时 节 □ 重 庆 考 生 当 清 爽 的 秋 风 将 天 空 吹 向 更 高 远 , 当 陌 生 的 孩 子 望 断 最 后 一 只 南 飞 雁 , 当枝上的绿叶换上橙黄 , 当一 点点微寒已着枝 , 便又到了菊花飘香的时节。 菊之淡 “哐当、哐 当 „„” 听 见 那 清 脆 的 打 铁 声 了 吗 ? 清 风 拂 面 , 强健的肌肉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 熊 熊 的 烈 火 陶 冶 着 高 尚 的 情 操 , 稽 康 , 这个时代的英雄 , 一代才子 , 就在这儿过着铁匠的生活 , 和 任 何 人 一 样 , 你 也 对 他 期 望 很 高 吧 , 可是你敢劝他入仕吗 ? 是否忘 了《与巨源绝交书》 ? 那铿锵的言辞已经向所有人宣告他对仕 途的不屑 , 就让他做他自己吧 , 让“竹林七贤”永远过着“邺下放歌”、“竹林饮酒”、“曲水流觞”、“南山采菊”的生 活吧 , 不要让世俗的秽气覆盖了菊花淡淡的幽香。 菊之傲 是否还能记 起那个弃楚国相位持竿不顾、依然决定“曳尾于涂中”的庄子 ? 这个“心如澄澈秋水” , 身如不系之舟的清高居士 , 拥有举世的才华 , 然而却不曾 向 权 势 显 贵 屈 服 , 一 生 过 着 清 贫 飘 零 的 生 活 , 你是否也想劝他入世 , 期望他 能为祖国为社会为黎民百姓做番大事业。是的 , 所有人希望如 此。然而 , 庄子他认为自己就是一棵树、一棵捍卫心灵月亮的 树 , 如果你硬要将他拔起 , 种在 污 秽 的 社 会 泥 土 里 , 他 将 立 刻 枯 萎 死 亡 , 就让他永远地做一棵树吧 , 他 身边会有一株傲岸的菊花陪着他。 菊之殇 “力拔山兮气盖世 , 时不利兮 骓不逝 , 骓不逝兮可奈何 , 虞姬 虞姬奈若何” , 面对滔滔江水 , 面对彼岸的乡亲父老 , 一代霸王也不由泪湿衣襟 , 江水已随他人姓 , 美人自刎在 怀 , 是乘船逃走 , 重整旗鼓 , 还是投身乌江 , “死亦为鬼 雄” ? 如果你正在项王身边 , 是 否 会 劝 他 “ 留 得 青 山 在 , 不 怕 没 柴 烧 ” 呢 ? 江 东 父 老 们 也 期 望 项 王 忍 辱 负 重 , 说不定历史就会为此改写 , 然 而项王最终选择投江而死 , 他认为应该死得有尊严 , 他认为那才是他的英雄本色 , 一枝菊花的生命形态枯萎了 , 但花香永世留香。 或许这就是生命的真谛 , 不管 他 人 如 何 期 望 , 自 己 认 为 是 对 的 就 不 懈 追 求 , 追 求 自 由 , 追 求 崇 高 , 追求生命的尊严 , 追求英雄本 色 , 抛开他人的期望 , 抛开他人 的 劝 阻 , 向 着 自 己 的 认 识 迈 进 。 当清脆的打铁声从远方传来 , 当远行的大鹏展翅欲飞 , 当滔滔的乌江向天咆哮 , 便 又 到 了 菊 花 飘 香 的 季 节 。 点评 : 这篇文章的结 构属于同学们最常用的并列式。作者将不同的人物 , 按照同一 个主题组合在一起 , 使题材丰富 , 意蕴丰厚。本文 选取稽康 、庄子、项 羽三个极具 有个性代表 的历史人物 , 以高洁的菊花象征其品格 , 将 人物自我的认识与他人期望的关系寓于生动形象的语言中。这种并列式的构思是最简单的构 思之一 , 它可以使同学们快速确定文章的思路。
四. 议论性散文的语言 议 论 性 散 文 的 语 言 有 其自 身 的 特 点 。一 般 的 议 论 文只 需 要 论 证 有力 即 可 , 因此对语言的要求不高 , 而议 论性散文对语言的要求极高。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的是 , 这种 文章的语言必须要用到大量修辞来增强文章的文采 , 进而增强 文章的可读性。 议论性散文最常用的修辞有 : 比喻、排比、引用。这三种修辞是议论性散文的三大法宝。 首先 , 比喻这种修辞本身的表达效果就是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形 象生
动 , 从而使文章的语言活泼。这一点不同于一般议论 文的比喻论证 , 比喻论证只是一种论证技巧而不是单纯的修辞 手法。其次 , 排比在议论性散文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 修辞本身的修辞效果就是增强语言气势 , 有时可以使作者抒发 的感情更加强烈。这一点最适宜写议论性散文。第三 , “引用” 这种修辞是议论性散文时常用到的。因为这种文章常常选择古代文人做材料 , 这就不可避免地要用到古代文人的诗文。同时 , 引用一些诗词典故也同样会增强文章的文采。 佳作示例 : 桃李不言 , 下自成蹊 □刘秋雯 古 人 云 , 修 身 , 齐 家 , 治 国 , 平天下。真正的修养 , 应该是 举手投足之间的习惯 , 是水到渠成的惯性。那种为人处世的态 度和虚怀若谷的胸襟 , 应该像人的呼吸一样自然吐纳 , 无 需 考 虑 , 无 需 思 索 , 如水之就下 , 自然而然地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