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导:写出高考考场满分作文赢得2014年高考(3)

   细节,丰盈伟大的最小单位        罗丹说:“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  是发现。”这浅显的话真是太富于内蕴了。美,究竟哪里?它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脚下,  就在那看似不起眼的葳蕤草丛中,就在那粗糙篱笆上怒放着的喇叭花蕊上的露珠里„„作家  之所以成为作家,除了天赋之外,就是因为他们勤于观察,敏于发现,能够“揭开”杂乱无  章、毫无秩序却又生机勃勃、充满着秩序的生活表层,发现、捕捉到那些那些常人不屑,或  者无法发现,更无力挖掘的艺术真金,并将这一切按照自己(当然也包括读者)希望的样子  写出来,使其不朽,使其“光焰万丈长”的吧!

       最喜欢巴尔扎克的一句名言:“什么叫生活?无非  是一些细小的情况,而人类最伟大的热情就受这些情况所管制。”喜欢它的原因很简单,就  因为是它让我彻悟到了“观察”生活的真谛!生活是伟大的,是绚丽多彩的,甚至可以用波  澜壮阔来形容,但只有伟大的巴尔扎克一语道破了天机:这伟大,这绚丽多彩,这波澜壮阔  的生活竟然是由无数的随生随灭的却“管制”着“人类最伟大热情的细小的情况”所构成的。  

       这“细小的情况”指的到底是什么?一句话,就是  细节。展开来说,指的就是能够“丰盈伟大的最小单位”,就是细小的事件,细小的情节,  细小的环节,细小的„„胸怀凌云壮志的你,切莫因其“小”于是就“瞧不上眼”,就视之  为毫无意义的“细枝末节”!莫忘了英国有位诗人叫布莱克,早就在对着你的耳朵喊了:“一  粒沙中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记住吧,“小中见大”永远是对写作者的忠告,是  良训!消极地讲,作为一个高中生,你的“库房”里是很难有能跟“轰轰烈烈”挨得上边儿  的素材(也包括题材),满肚子里都是些“小鼻子小眼”的材料,咋办?只有挖掘,竭尽全力  地挖掘那匍匐在褐色树干上的螳螂挥舞着它认为世上再也没有比它更为有力了的“狂妄”,  挖掘那迎风摇红的枫叶到底是在传递着哀伤还是在宣布着坚强,挖掘那夕阳下的袅袅炊烟里  吐诉着竟然是世上最浓最亲切的乡情„„只有捕捉挖掘能帮助你,尽可能的“小中见大”。  另外,高考的卷子上留给我们写作文的“面积”又那么有限,即使你满腔里“浪飞涛卷”,  也只能在“有限的面积内惊人地集中最大量的思想”(巴尔扎克语);这就需要你充分认识到  细小的情况、细小的事件,细小的情节,细小的环节,一句话,那就是细节,它对于一部作  品能否伟大究竟意味着些什么。那么,何谓“大”呢?无非就是使你笔下的一草一木一砖一  石一颦一蹙“充满意味”,无非就是能使主题尽可能地接近你的希冀,无非就是使你笔下所  写的一切“生活最大化”吗„„那好,静下心来吧,去与你早已没有感觉了的白云对话,去  抚摸一下五花山上那如炭火一样的叶子是否烫手,去海底看一看满身是刺的海胆正在怎样地  与黑色的礁石亲吻吧„„就因为,这看似细小的一切,看上去,是那般的微不足道;说起来,  又是那样的不足挂齿,但现在你得明白了,它们,恰恰是它们才是丰盈伟大的最小单位!

       那么,到底什么叫细节呢?

       细节——丰盈伟大的细小情况

       大海,壮阔。若一味地期冀运用尽可能多的与“大”  相关的词语(形容词、副词),来展示海之浩瀚,海之伟蕴,那只能是奢望。作家张士敏在他  的短片名著《虎皮斑纹贝》中,却仅仅通过三个细小的情况——细节,便把我们带到了海之  滨,让我们身临其境般,俨然就如身子倚靠在连树干都是绿的椰子树上,要么就是屁股埋在  温热的金色沙子里,眼望着壮阔安谧的大海——一种绝对奇妙的境界之中了。他这样写道(括  号里的文字是笔者加的):

       夕阳西下,奔腾了一天的大海就像一个玩累了的孩  子,静静地躺在金色的苍穹下,轻轻地喘息着、悠荡着。(第一个细小的情况)那活泼的海浪    从遥远的天边喧哗着、歌唱着涌到平缓的沙滩上。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给金  色的沙滩镶上了一道雪白的花边。(第二个细小的情况)似乎在与浪花游戏,一只只只有蚕豆  大小的小沙蟹,就像小气泡似的,从沙眼里钻出来,簌簌地、飞快地爬起来„„(第三个细  小的情况)

       细节──生动的细小事件

       就如写一个“思考者”的形象吧,真的,任你用了  多少词语,诸如“眉头紧锁”、“眉间蹙成了一个‘川’字”、“眼里布满了血丝”之类,  也是劳神而无益的。用细节,一个剧作家只用了一个“细小的事件”,便让一个“思考者”  的形象站立在了读者面前:

       一个旋律,在他的胸中激荡着,他被那如火的激情  烧烤着:他已经无法忍受那创造之中必将忍受的痛苦了。漫无目的而又思绪万千的他,走进  了一家餐馆,叫了一大桌子菜。他不吃也不喝地枯坐在那里,两只无神却又似乎在喷射着烈  焰的眼睛从天花板上的那簇蜘蛛网上笨拙地向一个女士的脚尖移去„„忽然,他一奋身,将  桌上的碗碟全部用臂肘扫到了地上。他掏出笔来,在台布上奋笔疾书开了。十分钟过去了,  他终于写完了,从桌边站起来。如释重负的他这才发现,餐馆老板在他的面前已惊骇地站了  许久。他歉意地指着地上那狼籍的一片,问道:“多少钱?”他付完了老板要求付的款子,  揭起那写着谱稿的台布,将上面的最后一个酱油壶也跌碎在地上。他迅速地掏出钱来,问老  板:“这些钱够买这台布和那酱油壶吗?”老板晕了,他却轻松地吹着口哨,提着他的“谱  稿”──那张台布,跑出了餐馆。„„

       细节──塑造丰满性格的原材料

       就如写一个“倔”得出奇,“倔”得可爱的形象吧,  真的,凭你用了多少与“倔”有关的词汇,也是枉然。用细节,一个作家,只用了一个“细  小的情节”,就将那性格塑造得呼之欲出:

       那是一个中午,这爷儿俩在装一辆柴车。老子在车  上码垛,儿子在车下用羊叉将草个子一捆一捆往车上挑。车越码越高。儿子忽然发现车码歪  了,往左歪过去了,如果再往边继续码,车会翻。深知老子秉性的儿子也道倘若对老子说车  往左边歪了,那倔爹准会猛劲地再往左边加几捆,那样„„那儿子给自己的媳妇使了个眼色,  那意思很清楚:瞧我的!于是,他朝车上喊道:“爹呀,车码歪了!”老子果真暴跳如雷,  吼道:“歪了?小兔崽子,你爹我码了一辈子车,歪了?往哪歪了?”“右边„„”儿子一  句话没说完,按倔爹便像在与全世界斗气似地往右边填开了草个子。一个,两个„„十个,  边填边跺脚边嚷嚷:“歪?我让你歪„„”车装正了。车下的儿子和儿媳却不知哪去了,喊  了半天,才把笑不成声的他俩从车底下喊了出来„„

       细节──浓缩时空,集中概括的法宝

       就如写一个自己最喜欢的老师吧,真的,无论你用  了多少诸如“敬业”、“爱岗”、“严谨”之类的词语,也难以将与他(她)多年相处的日  月高度浓缩且有气氛地表现出来。一个学生,只用了几个加大密度的“细小的环节”,却将  这一切如愿以偿地表达出来:

       他不但是个有着丰富语汇和渊博知识的老师,而且  我敢说,他还是个有着高明演技的“演员”。他简直不是在讲课,而是在“演”课。他忽而  成了在荷塘边踱步的朱自清,那份寂寞,连讲台都被他的情绪感染得仿佛变成了真的荷塘;  忽然,他用手将后背的衣服拈了起来,把一个“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的司马迁  的形象送入我们眼中;他的眼睛凝视着窗外,刚刚还是那般温和的目光,此刻,愤怒的火焰  分明已刺破寒窗,我们似乎真的看到了因“出离愤怒”而无话可说的鲁迅先生„„我们的课  堂气氛始终是和谐的。不,准确说是快乐的。

         细节──能将肖像写得神情毕肖的点缀

       就如写一个有着一定城府且自制力极强的成熟女  性的肖像吧,真的,就算你用了一大堆极富色彩的词语去刻画她相貌上的特征,没用,因为  “只见文字不见人”。用细节,一个作家,只用了一个“细小的习惯性”动作,就将一个呼  之欲出,观之可亲的女性形象的神与情十足地传达给了读者:

         有人敲门。

          进来的是一  位女性,看上去已到“而立”之年。她面带着一点不易察觉到的淡淡的忧伤,准确点说,  从她那有棱有角的总在朝一边使劲牵动的嘴角,一眼可以看出,这是一个自制力很强的女性  ;因为忧伤太多,尽管掩饰得相当好,还是有一部分被眼皮下面的那两道无法掩饰的的  显弧形的暗晕给泄露了出来。

       细节──展示人物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的钥匙  

       写人物复杂而细腻的内心世界,很难。若只想凭着  一些能概括某种心理活动的概念去堆砌,那也只能是一种愿望。用细节,用细小的情节、环  节、情况,去暗示,去传达,去表现,“一切俱在不言中”,读者的心会怦然动,读者的情  而陡然升。不信吗?波兰著名作家普鲁斯的《一件背心》中,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描写。丈夫  病了,妻子去请医生,路上,她小心翼翼地与医生聊了起来。她极想知道丈夫的真实病情,  但又十分惧怕这一切在医生那被证实;医生不忍心让这位深爱着丈夫的年轻女人承担真实的  情况对她的致命打击,因此好意将病情讲得极轻极轻„„她小心的探问与极力的遮掩,在遮  掩中又怕大夫听信了她的遮掩而作出错误的诊断,于是又极力地附和大夫的话,然后在推翻  ──如此复杂而细腻的心理活动,手法高超的作家楞是通过“细节”──这把钥匙,将人物  内心世界的门打开了,让读者一读便真切地窥见了那一切:

       医生在街头摇曳的灯光下向她看了一眼,觉得首先  应该使她安静下来。那个女人大概由于累乏的眷顾缘故,站在那有点摇晃,而附近又找不到  一辆马车,因此,医生只好挽着她的臂膀向前走去,一路上向她解释,吐血并没有证明就有  病。

       “吐血的种类很多,有喉头出血,胃出血,还有鼻  腔出血,肺出血是很少见的,特别是一个人平常身体很好,从来不咳嗽„„”

       “哦,有时也咳嗽呢!”女人低声说,停下来喘气。  

       “有时咳嗽„„这不要紧!也许是轻微的支气管  炎。”

       “对„„支气管炎!”她稍微提高声音重说了一遍。  

       “她从来没害过肺炎吗?”

       “害过的„„可是,”女人又停下来回答。她的两  腿又微微有些发抖。

       “大概很久很久以前吧!”医生接上去说。

       “嗳,很久„„很久以前了!”她连忙这样证明,  “还是在去年冬天哩!”

       “一年半以前吗?”

       “不„„是新年以前的事!„„很久了!”

       细节──是产生戏剧性效果的燃料

         写作文,写作品,一旦产生了戏剧性效果,是会使  读者于忍俊不禁之余更深地感受到些什么的玩噱头,故意调侃,是平庸的举动;老到而成熟  的作家决不矫揉造作,一个细节,就能使某种效果在瞬间发生。不信吗?著名作家徐怀中在  他的《我们播种爱情》这部小说中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小说中主人公倪慧聪极厌恶那  个不学无术而又非常喜欢讨好女孩子、整天围者漂亮女孩子转的苗康。倪慧聪因病住院,苗  康去看她,“演绎”出下面一个情节,其中有一个细节,简直令人捧腹,同时感到痛快、解  渴(画线处):

       倪慧聪住进了医院,朝三暮四的苗康去医院看她,  赖在病房中不肯走,这惹起倪慧聪的烦恼。

       她骤然坐起,顺手抓起桌上的铜铃„„护士应着  “叮叮──”的铃声撞进来,以为病人发生了意外。

       “这位同志要走,找不着门。”倪慧聪用握着铜铃  的手指指苗康,“请您把他送出去吧!”

       苗康来不及穿衣服,便被不知所以的护士推着送了  出去。

       细节,再也没有比细节描写更有说服力、表现力、  感染力、穿透力,以及诱人的魅力的写法了。从自己那收藏丰富,抑或不够丰富的心间,把  那些细小的环节、细小的情节、细小的事件、细小的情况拽出来,扯出来,喷出来„„让他  们都生出翅膀,带着你向理想的高度飞翔!

                   &nb  sp;            永远的魅力——“高密度细节”

       写人写事是离不开细节描写的。什么叫做细节呢?  所谓细节,就是细小的事件、细小的情况、细小的情节、细小的环节。千万不要小觑这细小  的一切,任何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作品之所以魅力无穷,都源自细节。可以这样讲,没有  细节描写,便没有作品。

       那么,什么叫做“高密度细节”呢?它们在我们的  作文中又会产生怎样的魅力呢?

   在一篇作文里,有时我们要写到一个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一个很大的空间里,做过的  很多事,如果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是得不偿失的;而且也没有那个必要,巴尔扎克不是讲  过“艺术就是要在最小的面积里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吗!此刻,“高密度细节”描  写便显示出它的巨大而非凡的表现力了,因为,它可以将时空在最小的面积里高度浓缩起来,  然后构成精美的“描写小单元”。请先看下面的图示:

   提引语:提引出“需要浓缩的某段时空”

   细节a

   高密度细节   细节b

   细节c

   „„ (d、e、f)

   结语:用最抒情的语言为本段文字作结(或“卒章显志”)

       在图示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以“高密度细节”构  成的“描写小单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首先是“提引语”,用一句话,一句极具描写性同  时又极有概括力的话,将本“描写小单元”中需要“浓缩的时间与空间”提引出来,然后便  展开“高密度细节”的描写;细节可多可少,以三到五个为宜。在此基础上,再用一句最抒    情的话作结,或者“卒章显志”。这样,一个精美的“描写小单元”就构成了。

       有一篇小说,题目叫《裸体模特儿》,其中在写到  男女主人公在“文革”那个荒诞岁月中既浪漫又无奈的爱情生活时,作者展开了下面一个  “描写小单元”(注意括号里的文字是笔者加的):

       一年多来,他们在情人们不大常去的地方度过了爱  情的生涯(这是提引语,提引出了需要将他们“在一年多时间里、在很大的一个空间内度过  的爱情生涯”这样一个需要浓缩的时空。接下来作者便大刀阔斧地展开了“高密度细节”的  描写)。①他们爱坐在郊区的小河畔,抚弄着水草和浮萍,看小青蛙在浮萍上跳跃,直到晚霞  在河面上消失,各种昆虫和青蛙用合奏掀开了夜的序幕。②他们爱走进秋天的的一片白桦林,  投身在夕阳的色彩中,去欣赏那闪光的小树和一片片摇风的红叶。③有时候,他们走进奶牛  场,出神地看着工人挤奶。他们研究着奶牛的贡献,原来一桶桶浮白的奶确是草料酿成。④  有时候他们穿过一片柳岸,裴怡习惯于从树丛的剪影中去看一轮金月,便兴致勃勃地说这月  轮、溪水和柳岸怎样构成一幅画面;老祁说这画面上应加上去一对恋人。⑤他们常常在深夜  穿过一片楼房,从楼房中传出钢琴声,他们久久地倾听着乐曲的旋律;老祁说:我们和音乐  融合在了一起,裴怡补充说:这应该叫“小夜曲”„„

       怎么样,时间和空间是不是得到了高度的浓缩?在  短短的一段文字中,我们便亲切地感受到了老祁与裴怡那既浪漫又带着几分辛酸的爱情故事,  奥秘何在?就在于细节密度的加大和作者那精确而细腻的描写,将这一切如期地传达了出来。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她的练笔小品《粗心妈妈小传》  里,也是运用这种手法,写出了十分精彩的“描写小单元”(括号里的文字也是笔者加的)  的:

       妈妈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大脑的开发利用在同事中  是数一数二的,照理,脑容量一定不会小,可就是装不下居家过日子中一些最重要的事。(这  是提引语,提引出了在很

长一段时间里“妈妈”做过的在居家过日子时所闹出的“笑  话”。接下来,小作者围绕着这展开了“高密度细节”)炒完菜,老记不住关煤气,事后又  总是埋怨别人,还一脸郑重,警告说:“这样可不行,会出事的!”(细节 a)水龙头停水  了,她就那么开着,要不是我和老爸早已被她“训练”到都有点神经过敏了,“水漫金山”  的好戏还不一定要上演多少回呢!(细节b)人都说“女人出门事情多”,我就不信,因为我  老妈出门的速度快着哪。但出得快,回来得也快;回来拿饭盒,手套又忘在沙发上,还得回  来„„每次出门不折腾个两回三回是走不出去的。(细节c)她喜欢花,但家里的花都活不长;  就连她最喜欢的透叶莲,叶子不打蔫,她也是想不起来浇水的。每次浇完水后,她又总是长  长地舒一口气,说:“这可是咱们家里唯一的一片绿洲了„„(细节d)

       怎么样,一个“粗心”的妈妈,心“粗”都“粗”  到了令人忍俊不禁地步的妈妈形象,是不是也浮现在我们眼前?奥秘何在?就在于小作者深  得“描写小单元”之妙,她知道那细小的一切——细节,“团结”在一起意味着的究竟是什  么!是什么?是概括力,是表现力,是感染力,是穿透人心足可在那里燃烧起情之火焰的原  动力!

   有时,在一篇作文里的某一段文字中,我们要突出人物的性格或者要集中笔墨突出地展示  某个中心;写人,人的性格、情感又那么复杂,如果希望通过几个能概括性格、情感的词语  去表现这一切,那是多大的一个妄想啊!用细节(细小的事件,细小的情况,细小的情节,  细小的环节„„),用“形象”,用“高密度细节”,自会产生无穷的魅力。图示如下:

   提引语:提引出人物性格的某个侧面

   或者提引出本段文字的中心

     细节(a)

   描写小单元    高密度细节  细节(b)

   细节(c)

   细节(„„)

   结语:用最有色彩且极具概括力的语言作结

       作家王蒙在他的短篇小说《表姐》中,为了突出展  示“表姐”性格中“对他人的关心已经达到了担心的程度”这一面时,就曾采用了这样的方  法。先是提引语(提引出需要展示的性格中的某一个侧面),然后,展开“高密度细节”的描  写,小鼻子小眼的事件,一桩又一桩,一件又一件,真把个“表姐”写得仿佛就站在我们对  面,正在用她的那双慈祥中又略带着点忧郁的眼睛看着我们那!

       “表姐非常关心别人,关心往往成为担心,以不祥  的预言的形式表现出来。邻居生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小小子,很招表姐喜爱,表姐就说:‘真  怕他得脑膜炎„„’表弟买了一辆自行车,她就‘怕撞到汽车上’、‘被贼偷去’等话老是  挂在嘴上。我的功课学得好,她就说:‘会累出病来的。’她总在担忧,有些担忧显得可笑。  住进新房子担心房顶塌下来,吃了西瓜担心得痢疾„„”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在他的短篇名著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也曾运用过“高密度细节”将一个纯真朴实的小女孩不幸爱上  了一个道貌岸然,却又寡廉鲜耻的作家多年里的爱恋,表达得不仅真切,而且淋漓尽致。他  这样写道:

       啊,我干了多少傻事啊!(提引语。接下来作家就  扣合着“傻事”这一中心,展开了高密度细节)我亲吻过你的手摸过的门把手(a 细节),我  偷过一个你进门前扔掉的雪茄烟头!这个烟头我视为圣物,因为你的嘴接触过它(b 细节)。  晚上,我地借故跑下楼去,到胡同里去看看你哪间房里还亮着灯光,用这种方式来感觉你的  存在,在想象中亲近你(c 细节)。你出门旅行的那些礼拜里——我看见那善良的老约翰把你  黄色的旅行袋提下楼去,我的心便吓得停止了跳动——那些礼拜里,我虽生犹死,活着一点  意思也没有(d 细节)„„

       笔者的一个学生在她的练笔小品《XX 小传》中,  为了突出人物“晶”的“马大哈”式的性格特征,就是运用这种方法,写下了下面一段精彩  的“描写小单元”:

       晶有点“马大哈”,就是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  嘻哈哈(提引语)。手中拿着格尺却满世界打听谁看到她的格尺没有,这是她的杰作(a 细节)。  拿起前后左右的课本、习题,不管是谁的都往自己的书包里塞,这也是她的家常便饭(b 细  节)。冬天里一跤摔碎了眼镜,居然还美其名曰“岁岁(碎碎)平安”(c 细节)。更有甚者,  有一次她忘了带胶鞋,回到家又空手跑了回来——她竟然忘了回家要去取什么(d 细节)!而  正是这种“马大哈”式的性格使我们成为了知己(作一个小结语。然后接着展开高密度细节)。  发新书时有折面、皮皱的书,总是被她抢走,“反正书到了我那里都是这样”(e 细节);我  的橡皮丢了,她就把新买来的切下一半塞给我(F 细节);一节体育课,我新发的运动服被钉  子刮了个口子,正担心被妈妈骂,她就把她的脱下来与我交换,并说:“我妈为我补衣服,  已经练成了超级裁缝,这点小伤,不在话下。”(g 细节)她用“马大哈”式的眼睛看世界,  用“马大哈”式的方式来处世,把一切都看得挺开。其实“马大哈”正是他豁达开朗的情怀  啊(结语)!

       笔者另一个学生在她的练笔小品《同桌》中,为了  突出人物“不拘小节”的性格和集中表现与同桌在相处的过程中受到的良好影响这一中心时,  运用“高密度细节”构成的“描写小单元”,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那时的我“不拘小节”,她则常常“幽”上我一  “默”。“同桌,我打算送你两只美丽的小鸟。”我大喜,她则补充道:“您的头发可以解  决它们的住房难问题„„”“同桌,请把你的袖子借给我。”当我疑惑时,她又小声说:“我  想对‘镜’贴花黄„„”“同桌„„”最后我终难以招架,只得处理好自己的小节问题,她  则推推眼镜,打量一下我,说:“孺子可教也!”

       细节,再没有比细节描写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  更具魅力的手法了!因为平凡的事本身并不平凡,是平凡的心使我们常常无视它的深蕴。细  节描写,尤其是“高密度细节”描写,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技巧,惟有它能够“化平凡为不凡”、  “化腐朽为神奇”。技巧,并不玄妙,也并非高不可仰、深不可测。想表现“大”吗,那好,  运用“小”而具体的细节来实现它。想使自己的文章也充满意味,也洋溢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吗,那好,随时翻检一下自己那看似平凡平淡平常的生活,进而挖掘,进而锤炼。记住:细  节虽小不可忽,“粗糙”的贝壳里深藏着的是闪闪发光的珍珠!

   【附录】

                   &nb  sp;                 “高密度细节”描写集锦

    南   瓜

                          &nb  sp;                  哈三中高二(4)班  许维静

       “PIU PIU,死了,死了。”有人“偷袭”我。我  识相地摊开双手,把头向一旁歪去闭了眼,做出被打死的状态。而“凶手”看到我的诈死状,  兴奋极了。瞧,她把双肘夹在腰间,两只做出胜利V 字型的双手向上伸着,整个身体像钟摆  一样左右摇晃,嘴里还喊着:“耶!耶!”这个可爱而又略带傻气的女孩儿,就是我的好朋  友,南瓜!

       说起“南瓜”这个雅号,就不得不提起她的发型。  偏分的头发,一直盖住了耳朵,其实也满普通的,但与她圆圆的脸蛋儿配在一起,就活像个  南瓜。

       南瓜天真,天真的带些傻气。每次老师们串课串不  开忙着和大家协商的时候,南瓜就会特别不和谐的插上一句:“放学吧!放学吧!”当发现  老师同学都用诧异的眼光望着她时,她双眉上蹙成八字,噘起两片小嘴唇,忽闪着眼睛,极  委屈的把南瓜头藏在她同桌的怀里。在南瓜的眼里,生活中没有坏人,世界充满阳光。她会  对大树唱歌,对小草微笑。朋友之间有了小摩擦,她总是先为别人找一个既得体又美丽的借  口。大家在谈论报纸上某条恶劣新闻时,她又总是忽闪着眼睛一脸不解的说:“不能吧,不  能吧。”平日闲聊时,南瓜说话都说两遍,像是一个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又像一个出了毛病  的复读机。或者她以为自己的话太深刻,别人听不懂吧。有人赞美她,她就说:“真好,真  好。”她遇到开心的事就说:“真高兴,真高兴。”南瓜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像是透过放大  镜来看世界,看世界的真,看世界的美。她也放大自己的心情,快乐别人的同时也快乐自己。  

         南瓜浪漫,浪漫来自于她的素养。“无可奈何花落  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诸如此类的名诗名句,  南瓜一张口,就能背出一箩筐。语文课上,经常是老师说上句,她对下句,一唱一和,好不  默契。南瓜爱看柔美的文字,久而久之,她的文风也变的优美而婉约。“离人的周围飞舞着  扬花,不,那不是扬花,那是离人的眼泪。”听,连仿写都这么有诗意了。南瓜热爱着原始  与天然,于是她热爱有着未经琢磨的山水的云南,不论是洱海的静谧,还是澜沧江的奔腾,  不论是石林的峭拔,还是玉溪的悠远。云南也是我的殿堂,于是我们说好,长大后要一起去  云南,去感受造物者赋予那片土地的灵性,融入那慢节奏的悠闲的异族生活,体会自然与人  性的和谐,探询生命的真谛。

       南瓜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儿,简单而快乐。在她眼中  一片绿草就是整个春天,一朵野花也拥有一个天堂,一颗星星就是一个神话,快乐,就是整  个世界。

   瞧,她把我救活了之后,又摇动着身体,眉飞色舞的跟我讲着江南那丁香一样的姑娘,讲  着小竹篮,讲着油纸伞。

    

                   &nb  sp;                       &  nbsp;      &nbs  p;     雪儿小传

                   &nb  sp;                       &  nbsp;      哈尔滨三中高二  (8)于淞楠

       她叫雪儿,是在一个雪天降生到这个美丽的世界上  来的。她人跟名儿挺相配,不光长的白白净净,轻轻盈盈,而且心也纯纯的,净净的。她喜  欢雪,喜欢和雪有关的一切。天上飘飘洒洒落着雪的时候,她会一个人跑到院子里去,扬起  那张纯净的脸,让雪花轻轻地落在热热的脸颊上,慢慢的化掉,她说:“这样,能感受到一  些少有的气息。”地上的雪越积越厚,她会不声不响地利用几个课间,脸冻得红喷喷的,在  几近荒芜的校园里那个落满了雪的花池子中堆上个憨憨的雪人,又急三火四地跑到数学老师  的办公室,借来老师的老花镜,给她的雪人戴上了;害得老师做了一下午的“睁眼瞎”。新  年到了,大家都想听听整天静的就像一片雪花一样的她唱歌,她还真就上了台,说要唱一首  《冬季到台北来看雪》,大家一块喊:“不对,不对,是看雨!”她却一本正经地说:“对,  是雨!可雨,雨也是雪变的吗?”

       其实,雪儿并不像大家想的那样孤僻、话少,她爱  说能说着哪!尤让我纳闷的是,她的感觉太细腻了。像花开花谢,车来人往这样一些稀松平  常的事,在她那里都会引出一些不着边际、细品起来还真就有些诗味的话来。细雨蒙蒙时,  她会说那雨点滴落在花瓣儿上,就像砸在心上;落英缤纷时,她又会说那落下的花瓣儿是天  使的泪珠;天上又飘雪了,她会静静的守侯在楼外的栏杆边,看着那落在栏杆上的一层薄薄    的雪,有点伤感地说:“知道吗,雪花是六瓣的桃花,是一种特殊的热情,是„„”

       雪儿像所有热爱生活与自然的人一样,也热爱文学。  我曾翻看过她的一本被语文老师称之为尽是“傻话疯话”的周记本,可是不知为什么,我却  不时地被她周记中的一些说不清楚的东西感动着,燃烧着,有一种特别的冲动在心中升起:  啊,雪儿,真希望你能成为一位真正的诗人!

    

                   &nb  sp;                       &  nbsp;      &nbs  p;    小风正传

                   &nb  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