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高考作 文可以得满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日前,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泌尿外科主任、教授、博 导、国家973 项目首席科学家肖传国在浦东机场被捕。原因是他涉嫌雇凶。肖传国承认,他 用10 万元人民币雇人袭击“学术打假斗士”方舟子,意在报复方舟子。肖传国认为,方通过 媒体、网络对他的学术成果进行打假,导致其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事发后,华中科技大学表示绝不会袒护肖传国,将根据司法 部门调查结果对其作出相应处理。记者电话采访了协和医院泌尿外科的几位医生和多位武汉 医疗界知名人士,他们告诉记者,肖传国手术做得很棒,但个性太强。一位泌尿外科医生甚 至称,肖传国情商较差。一个熟悉肖传国的医疗界人士透露,肖个性偏强,在学术交流时有 些偏激,他的一个北京的好朋友就因一次聊天时,肖传国有人身攻击之嫌而与之绝交了。
请自拟标题,写一篇800 字左右的作文。满分70 分。
自2009 年起,为保证高考作文阅卷的公正公平,由华东师范 大学主持,上海市相关部门启动了高考作文阅卷教师全员培训。培训的主要方式是主办方事 先设定几个作文题目,由高中生写作完成,阅卷教师现场评阅打分,以考核其阅卷水平,也 帮助老师理解作文评价的标准。
“肖传国事件”就是其中一个材料作文题目。对这个材料在 审题方面的要求是:首先把握材料的主要意思:肖传国报复方舟子事件。围绕这个事件有三 层意思:第一是报复的简单过程,第二是华中科技大学的态度,第三是同事对他性格为人的 评价。按照材料作文的批改要求,结合三层写或者从某一个层次出发来引申、分析、拓展, 均算正确。中心组特别提醒参训教师,不要事先预设主题,更不要仅仅以立意的高下深浅作 为确定几类卷的唯一标准。要结合“怎么写”和“写什么”来综合评价作文。
《专家的沦亡》是一篇满分作文。对这篇作文给予满分,出 于以下考虑:第一,学生作文尤其是考场即席作文,不是深思熟虑的创作,因此评价不能太 严苛,满分作文也可以有不足甚至有缺点。第二,满分作文的评价标准不可缺少的一个原则, 就是有比较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角度或者其它方面的独创意识,而这篇作文在这方面做得恰 恰是相当优秀的。第三,如何把握批评的度,是一线老师在教学中感到头痛的事情,正因如 此,为求保险,有的老师干脆基本否定了学生这样的写法,其结果是我们在高考作文中见到 的更多的是思想相似的写作,很少见到独特大胆、尺度把握恰当的好作文。所以给予这样的 文章满分,其实是向广大师生说明,写有品位的真话,说我们听得懂的人话,以有说服力的 独特性来表达,是学生作文应该努力的方向。
《把纯粹还给学术》,被评为一类中等的作文,与第一篇的差 距有两点:第一篇文笔老到有个性,第二篇规范清晰,但个性比较缺乏;第一篇的思考有深 度和广度,第二篇文章在切入点较为深刻,但更进一步的思考尚嫌不足。然而,一个高中生 面对这样一则极具时代性社会性的材料,能够在短时间内用如此简洁明了的语言来分析事件 原因以及我们由此应该思考的问题,实属不易,所以也应该进入一类卷。
给《偏激是事业的坟墓》以“二类中”,是希望老师确立如 下观念:“二类卷”并非好作文,而只是语言、结构、立意等方面比较合格的文章。以往第 一线的老师在作文评价当中,把二类卷当作比较优秀乃至很优秀的作文,给予学生58 分以上 都十分吝啬,这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而且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所以,看起来平 淡无奇但内容充实的文章获得“二类中”对学生学习作文,教师有效进行作文教学,都有不 可替代的意义。
显然,《中庸之道》的审题产生了偏差。高考阅卷对于离题的 作文一向不给不及格,即使语言表达再好,思想再深刻,也不能越过此线。审题错误、思想 深刻的文章中相当一部分是事先背好的套题之作,如果给予更高的分数,将会有相当一部分 不喜爱写作的学生,背好文章应付了事。给予这类作文不及格,有利于确保高考评价的相对 公平。
另外,希望通过这几篇作文,中学生能够明白,好作文不可 能一蹴而就,所谓”应试作文”倘若没有长期的语文素养乃至综合素养的积累,不可能获得 阅卷教师的青睐。正所谓: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广熠”。
把纯粹还给学术
日前,华中科大教授、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肖传国被 捕,原因是雇凶杀人。而事情的起因,只是他认为方舟子的“打假”行为使他未能当上中科 院院士。
这样一件似乎有些荒诞的事,让我们痛心疾首,唏嘘不已。 原本一个前程似锦的科学家,完全地毁在了自己手里。有人说他个性太强,情商偏低,甚至 有些偏激。诚然,他的这些特点是这件事发生的原因之一,我们看到更多的是现如今学术界 的功利和一种纯粹的流失。
中国人一直在问:为什么我们没有自己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教育部把它归咎于教育体制和在教育上的力度问题,接着就是大刀阔斧的改革。可二十几年 过去了,一切还是老样子。反观日本,在提出一个狂妄的“五十年出三十个诺贝尔奖”计划 后,却一步一步地接近自己的目标,并不因为别的,而只是学界的风气。像日本的一位获奖 化学家白川英树,他研究了一辈子高分子材料,在晚年才获得诺贝尔奖。而在中国,很少有 科学家耐得住性子十几年研究同一个项目,总是想着如何出成果后晋升,名利双收。更别提 肖传国之流,为了中科院院士的头衔急红了眼。科学本身就是最神圣、最奥妙的,它需要潜 心地去研究。它本是一个纯粹的圣地,如今却似乎夹杂着一些铜臭气。肖传国正被这样的铜 臭熏坏了思想,为中科院院士的头衔葬送了自己的一生。
同时让我感慨颇深的是斯蒂芬·霍金,一个几乎与牛顿、爱 因斯坦齐名的物理学家。有人曾这样描写过他在剑桥大学的生活:远处缓缓地过来了一辆轮 椅,斯蒂芬·霍金坐在上面,似乎在沉思什么。没有人打扰他,没有人找他索要签名,更没 有记者。是的,只有在剑桥才可以有一个如此纯粹的环境,只有在剑桥才会孕育出像斯蒂 芬·霍金这样的人物。那里没有喧嚣,没有名利,有的只是智者在剑桥上沉思的风景,还有 惊世骇俗的一篇篇论文。
试想如果肖传国一直都处在这样一个纯粹的环境里,或许他 也没能当上中科院院士,但他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医生、教授、博导,一个令人景仰的科学家。 只是现实没有如果,功利心已经“残害”了无数才华横溢的人。中国学术界如今最缺的是一 个纯粹的环境。
曾有外国学者来华交流,看到校内的等级制度大为不解。原 来,中国大学的校长都是有“官位”的,有的是正厅级,有的是副厅级,校园俨然成了一个 小官场。回想蔡元培时代,他的第一守则就是不当官,甚至还曾为一学生看行李在门口等了 一天。这样纯粹的学风实令人向往。
呜呼!谁能带走嫌犯肖传国,而还回一个教授肖传国呢?谁 能把纯粹还给中国学界呢?也许我们的教育改革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点评】此文不仅针对肖传国事件,更对中国学术界所存在 的问题提出追问,提出学术、学者应该比较纯粹,更应该有纯粹的环境,这显然已经将对个 体事件的思考引向深入。所谓深刻,其表现之一便是此类作文。此文写法上是比较规矩的议 论文。行文属于“老师可以教的出来的”规范之文。对此也应该加以鼓励。但此文距离满分 尚有距离。主要原因是对纯粹环境消失之社会原因缺少分析。(65 分)
专家的沦亡
方舟子遭袭一案随法院之判决尘埃落定,原告方抗诉被驳回, 肖传国等人仅以“寻衅滋事”之刑名进入高墙五个月。这样一位头衔长达几十字的学者的锒 铛入狱,又是一例活生生专家变“砖家”的实例。
方舟子的爱人在事发后更新的微博中,似乎希望让更多人参 与打假,“别让方舟子一个人力抗群魔”。恐怕方舟子要面对的,正是接踵而来的“砖家” 们。
在民众普遍常识缺失的今日中国,专家的权威是显然的,至 少在大多数地方,农人、牧人们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医院的相应门诊也依旧供不应求。以 前常有电视广告,其中一学者模样的人会侃侃而谈,让人觉得产品之效果必然甚佳,后来人 们发现时常可在广告中见到他,五分钟前是保健专家,五分钟后已然成了工程院院士——如 此演员,也成了一时笑谈。可现在的“专家”一词,当真已向贬义词迈出了步子,其中意味 甚至不是变体的“砖家”能涵盖的。以前在电视新闻中当着大忽悠的“专家”们,不过是说 说有害气体不会对人体产生毒负作用的高见,提提“中国物价涨40 年也超不过美国”的论调。 他们的“专”,促使他们犯下一个个连常识都称不上的错误,——要知道,一个谎言要用十 个来圆。但往日他践踏自己的知识与道德,并厚颜地背着词时,我们尚可庆幸法律对他们的 作用。现在,肖传国已开始踏足法律神圣之域了。情商差,个性偏强,作为一名业务上出色 的科学家,社会可以宽容地接受,毕竟“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真言于耳畔萦绕。然而,如今 的“砖家”已到了违法犯禁的地步了啊!花十万元雇凶伤人以求报复,恐怕这是每个良心未 泯,有所敬畏者都不会考虑的事情吧。更何况一名高级知识分子,要说不懂法,谁信?当心 中狂野压倒了知识分子赖以存身的理性,这不就成了赤裸裸的“砖家”了吗?
方舟子遇袭一案,我且不评说公权力部门应于学术打假中承 担何种义务,如何能让一名普通公民如此身处险境。只谈今日专家变“砖家”之事实,公权 力部门就脱不了干系。
是伪证让这些跳梁小丑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其中不乏一些 为了寻求所谓政绩的地方相关部门官员,殊不知这正损害着公权力部门的公信力。说他们不 会为党和政府以及广大老百姓所容自然是不争的事实。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可今时今日,某 些人为了一己之私利而谎言惑众,早已行不通了。
当专家变成“砖家”,甚至要雇凶伤人时,我们还能相信谁?
【点评】此文由材料引申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批评,对专 家沦为“砖家”的现象和原因作了深入的剖析。行文有杂文味,语言较为犀利,见解深刻。 可贵的是,作者没有囿于所谓应试作文四平八稳的窠臼,敢于思考且善于思考,实属有思想 且比较有说服力的上乘之作。给予满分,也是对有才华有思想的学生倾情鼓励。(70 分)
中庸之道
肖传国因对方舟子进行报复被捕,而他只是因为方舟子对他 学术进行打假导致不能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一原因,做出了违法行为。视其本质,不难发 现肖传国个性好强,这是促使他报复的主要原因。
自古以来,中国都以中庸之道作为人生做事的准则,试想, 如果肖不为院士失败一事所动怒,那么他也不会有今天的结果。
马家爵一事几乎是整个社会无所不知的事情,成绩优异的他 谁都想不到会成为一个杀死四人的杀人魔鬼。当然杀人动机也是“报复”二字。虽说马家爵 是忍不住室友的欺辱才杀人的,但是细想一下,那么优秀的他何必为如此之事动怒呢?是因 为他的个性么?我想如果他内心在为人处事上能够中庸一点,那么如今他依旧是那么的优秀, 而不会是地狱里的一个小鬼。
有时候,中庸确实比好强要来得好。俗话说:“枪打出头鸟, 做事何必要那么好胜呢?”
刘备在得知关羽、张飞死后,悲痛不已,冲动的他急于报仇, 最后兵败人亡,落了个“白帝拖孤”。试想,如果他能等上几年,兵力强大之后再去攻打敌 人的话,那么在胜利的同时也为二弟、三弟报了仇。其实,中庸一点并不是什么坏事,刘备 就是因为那一次的放弃中庸,而成为了蜀国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也并不是说好强就完 全错误。大清王朝从开始的强盛到最后的****,主要原因离不开闭关锁国政策。清政府太过 于享受现有的,满足于现有的,而不去忧患一下,导致最后的灭亡。如果说清王朝能够稍微 好强那么一点,估计我们现在还是清朝的子民吧!
万事不能超过一个度,中庸即可,1592 年,日本的丰臣秀吉, 在统一了全日本后,在担任了太阁之后,不满足于现状,出兵攻打朝鲜,导致失败。这一次 让他患了重病,于1598 年7 月死于大阪城。而他的死又让日本成为了乱世。直到1603 年, 德川家康才让百姓过上好日子。试想秀吉如果能够满足于自己所打造的日本,不攻打朝鲜, 那么百姓才能不去多过那5 年的受苦于战乱的日子。
总之无论是肖传国还是马家爵,还是那些名人事迹都让我们 知道,凡事都要有个度,中庸之道乃最佳选择。
【点评】此文属于四类卷,所谓不及格之文。文章在开头将 肖传国事件简单归结为性格好强后,便提出了中庸之道,但全文可见作者对中庸之道的理解 偏差很大。文中所举事例并非均可归结为“中庸之道的缺失”。显然生硬了。另外,全文论 证方法也很单一,开头结尾之外,几乎全部是例证法挑大梁,不仅单薄,而且单调。(38 分)
偏激是事业的坟墓
肖传国报复方舟子的事早已家喻户晓。作为一个极富声望的 科学家,却因为偏激的性格埋葬了大好前途,岂不哀哉?
古往今来,偏激误事,数不胜数。项羽一时激愤抗杀二十万 秦兵,为他不得民心,败于垓下作了铺垫;王安石一心推崇变法,因其与众不同的性格与众 人格格不入,变法不成反遭贬。这些难道不是因为性格上的偏差,情感不能自抑而导致的一 时意气用事吗?近两年的杨佳袭警案,不正是心感不平而“以牙还牙”造成的悲剧吗?偏激 的心态如同海中的巨浪,搅动着原本平静的理智思考,回到了最原始的“以眼还眼”。
理智的情感被偏激的心态所淹没,完全是因为情感不能 自抑所致,所以这种事一般都在情商较差的人身上发生。身无长物的人倘若情感脆弱,最多 只是发发脾气;而身负技艺和金钱等资源时,偏激的性格会带来非理性的决策,甚至不可逆 转的灾难。所谓偏激误事,多半如此。教育对情商培养的忽视对学科知识的过分强调,都是 滋生“肖传国”的温床。
古人中庸的思想或许能帮上我们的忙。中庸并非平庸,而是 像一架天平一样,保持平衡。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各取其半却能同时品尝到其鲜味。对于智 商和情商,教育不能偏袒其中任何一方,因为这两者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缺一不可。智 商是车的后轮,助人前进;情商是车的前轮,控制着前进的方向。肖传国就是没把握好方向 盘,才会加足马力,开向万丈深渊的。同时,对法制的蔑视和无知需用有效、公正的法律给 予教训。法制对人的处罚虽属亡羊补牢,但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威慑后人。只要法律处事公正, 合乎人心,它就能起到律人的效果。
肖传国的事令人扼腕哀叹,然而最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 是它留给后人的经验和教训。偏激如火,把一个前途光明的医学权威毁得一干二净。这不禁 让人意识到心理平衡的重要性。中庸之道,公正之法,都应拿来,用来警醒后人,不要重蹈 覆辙。愿中庸的智慧能化解偏激的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