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高考作文冲刺精品阅读(第四辑)
为了能够让 2011 届高考考生在踏入考场前阅读完大量高质量 的精品散文,储备足够的名人素材,吃一份高考“营养大餐”,本人特编辑这辑精品阅读, 每辑精选文章 20 篇,共七辑。希望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如有疏漏之处请多多指教。
精品阅读(第四辑)
【编者寄语】
为了确保质量,适应学子们当前的备考需要,本辑精品阅读在文章的选择上遵循以下几点:
1、文必名人。高考作文的选材必须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因此,本辑 阅 读 所 选 的 文 章 均 是 写 名 人 的 , 保 证 每 个 人 物 都 可 用 做 备 用 素 材 。
2、文必真挚。本辑阅读所选的文章,均有一定的思想性,或深邃、或明晰、 或犀利、或温润,感情真挚,耐人寻味。
3、文必精悍。在七天的备考时间内,要想多阅读,阅读好,就必须控制文 章的篇幅。因此本辑阅读所选篇目,一般都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有个别篇目略长,故做了 适当的删节,以方便学生备考。
4、文必绮丽。好的 散文,不仅好在思想性上,还要体现在词句、文采上。本辑阅读所选文章均有一定的文采, 希望考生能采撷 几句,点 铁成金,使 得文章焕发 生机,突破 发展等级。
【阅读目录】
1、《诗是生命的倒刺》 — — 海 子 作者:余 杰
2、《寂寞的碑文》 &n bsp; —— 孙 犁 作者:孙 郁
3、《铁凝印象》 &n bsp; —— 铁 凝 作者:汪 曾棋
4、《爱是人类惟一的 救 赎 》 ( 节 选 ) —— 史 铁 生 作者:苏 娅
5、《对林非先生的直 觉 》 —— 林 飞 作者:李 华章
6、《倔强的诗魂》 &n bsp; —— 牛 汉 作者:耿 林莽
7、《在故乡种棵树》 &n bsp; —— 李 若 冰 作者:白 描
8、《最初的岁月》 &n bsp; —— 余 华 作者:余 华
9、《刘亮程的村庄》 &n bsp; —— 刘 亮 程 作者:刘 斌
10、《病痛中创造欢 乐》 —— 张海迪 作 者:赵泽华
11、《豪华落尽见真 淳 》 ( 节 选 ) —— 严 家 炎 作者:孔 庆东
12、《在激流外永生》 &n bsp;—— 张 中 行 作者:乔 忠延
13、《“把栏杆拍遍” 的 梁 衡 》 —— 梁 衡 作者:马 治权
14、《钱钟书的幽默 与 刻 薄 》 —— 钱 钟 书 作者:佚 名
15、《“拗相公”的 后裔》 ——王开 林 作者: 李元洛
16、《寂寞分水塘》 &n bsp; —— 陈 望 道 作者:叶 文玲
17、《那片绿绿的爬 山 虎 》 —— 叶圣 陶 作者:肖 复兴
18、《我看钱理群》 &n bsp; —— 钱 理 群 作者:孔 庆东
19、《君子学者王兆 胜》 —— 王兆胜 作 者:韩小蕙
20、《宝刀不老周汝 昌》 —— 周汝昌 作 者:张昌华
海子:诗是生命的倒刺
余 杰
远在幼年,悲哀 这倒刺就已扎入我心里。它扎在那儿一天,我便冷嘲热讽一天——这刺儿一经拔出,我也就 一命呜呼了。
——齐克果
1989 年3 月26 日,当外面的世界还很热闹时,一个相貌平凡的青年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 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作为物理意义上的生命在那一瞬间被碾得粉碎,渐起的鲜血,是书 写在北中国大地上最后一行最崇高的诗句。这位叫海子的天才诗人,留给我们的却不仅仅是 一具惨不忍睹的尸体。
海子,原名查海 生,1964 年生于安徽省高河镇查湾,一个地地道道、完完全全的农家孩子。1977 年,15 岁 的海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在宁静的湖光塔影之间,他开始写诗,开始用诗歌来解 答哈姆莱特那个古老而艰巨的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在他的笔下,中 国当代文学中第一次有了纯粹的诗歌。天才往往是以一种隐秘的方式诞生的。海子在粗糙的 稿子上涂满潦草的诗句,在鸡毛满地飞的90 年代,当我们象拾起稻子一样拾起这些诗句的时 候,我们将泪流满面地体验到“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太快”,唯一不变的只是海子和 海子的诗。像我这样一个悲观的人,完全有理由下这样的断言:海子是20 世纪中国最后一位 诗人。
如同梵高在画布 上发现向日葵与生命的深沉联系一样,海子在诗歌中找到了麦子与生命的神秘联系。这位自 称“乡村知识分子”的诗人,把南方那片黝黑的土地置换成一个魅力无穷的乌托邦。当代中 国少有这样美丽的诗句,美丽得让人伤心的诗句:“泉水白白流淌/花朵为谁开放/是这样 美丽负伤的麦子/吐着芳香/站在山岗上。”他的每一行抒情诗都有金刚石的质地,光芒闪 烁却又无比坚硬,世界上没有比海子的诗歌更坚硬的东西了。至刚本来就蕴含了些许悲剧性 在其中。海子便试图寻找点温柔的气息。我羡慕他有一个纯洁的妹妹:“芦花丛中/村庄是 一只白色的船/我的妹妹叫芦花/我的妹妹很美丽。”我更羡慕他有一个成熟的姐姐:“姐 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夜色笼罩/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 想你。”实际上,海子比我们还一无所得。没有“妹妹”也没有“姐姐”的海子为我们创造 出凉入骨髓的温馨,这正是流星般的80 年代令我尊重和向往的原因之一。我无法想象象海子 这样的人活到 90 年代将是怎样的结局。至少,80 年代,梦还是梦,美丽的还是美丽着。海 子在 80 年代最后一个春天到来之前死去,他断然拒绝了 90 年代,他很明智。
海子很喜欢兰波 的诗句“生活在别处。”这句被米兰。昆德拉引用无数次的名言,早已成为人们日常谈话中 故弄玄虚的口头禅。没有一个人能够像海子那样深刻地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想起古龙在 《楚留香》中描述绝世英雄的心境:“你不顾一切地向上攀登,山路为生命的一部分。你超 过一个又一个行人,到达绝顶时你却失去拥有过的一切。俯瞰山下,后来的人还没能爬上山 腰。孤独是山峰给征服者唯一的礼物,这时你再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对于生活在山脚下 的人们来说,海子生活在别处,对于生活在山顶的海子来说,人们生活在别处。“你从远方 来,我到远方去”就是在这样“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茫茫大荒的心境中,海子创作 着他最辉煌的“史诗”。海子就象陀斯妥也夫斯基笔下疯狂的赌徒,孤注一掷,把宝全部押 给了“崇高”。难道“崇高”也能逃避么?海子在旗帜降下前的那一刻,挺身而出,拔出了 他的剑,明晃晃的剑。“你说你孤独/就象很久以前/长星照耀十三个州府/的那种孤独/ 你在夜里哭着/像一只木头一样哭着/象花色的土散发着香气。”他痛斥日益猖獗的后现代 主义者“都是背叛神的人”,然而,信神又能怎样呢?神对待海子就像他以前对待约伯那么 残酷。海子走过的每一座桥都成为断桥,峰回路不转,“我走到了人类的尽头”当海子写下 这样的诗句时,他已然选择了死亡。
于是,刚刚用“大 诗”为自己加冕的海子,却被“绝对”的诗歌逼着退位,海子忙忙碌碌设置好祭坛,他早就 知道祭品只能是自己。在京郊昌平的一间宿舍里,他不分白天黑夜写诗,诗句就象黑暗里的 烟头,闪烁,闪烁。然后熄灭。“我请求熄灭/生铁的光,爱人的光和阳光/我请求下雨/ 我请求/在夜里死去。”灵魂是如此沉重,脆弱的身体再也支撑不住它。此刻,幸与不信都 毫无意义。耶酥在在受难中忍受着别人所加给他的痛苦,海子在同样深重的忧伤中忍受着自 己所加给自己的痛苦。耶酥在底墒是孤独的,不仅没有人体会并分享他的痛苦,也没有人知 道他的痛苦;只有上天和他自己才有这样的感受。就连耶酥也有忧伤得仿佛再也承受不住那 种极痛的悲苦的时候:“我的灵魂悲苦得就要死了。”然而此时此刻,他的弟子们都睡着了。 站在“太阳痛苦的芒”上的海子,漂浮在一座1000 万人口的巨型都市里,却找到了与当年旷 野中的耶酥一模一样的感觉。他一遍一遍地翻《圣经》,《圣经》的字迹在泪水中模糊。
因此便有了山海 关的那一幕。庸碌如我辈,无法知道海子为什么选择山海关,为什么选择铁轨。海子的朋友、 诗人西川这样地说:“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随着岁月的流逝,我 们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1989 年3 月26 日黄昏,我们失去了一位多么珍贵的朋友。失去了 一位真正的朋友意味着失去一个伟大的灵感,失去一个回声。”我却觉得西川过于乐观了。 有多少双“越来越清楚地看到”的眼睛呢?对于受难者来说,慈母般温暖的土地已不复存在; 对于肉食者来说,没有诗的生存似乎更为轻松和幸福。即使在海子的母校,未名湖畔已换上 了一批捧着《托福大全》的学子。海子理应死去,他不可能行走在这样的队伍里;海子永远 是痛苦的,即使他用死亡来消解痛苦。
海子以他的死肯 定了诗。
海子以他的死否定了诗。
孙犁:寂寞的碑文
孙 郁
孙犁的死,引起了人们的诸多感慨。前几年读他的《曲终集》,便有不祥之兆,以为是自己为自 己刨的墓穴,似乎生命的脚步,到此终止了。这些年他自动封笔,不著一字,就那么平静地等待 着死亡。我以为他一生最耐人寻味的,大概是封笔后那段苦苦的日子,那无字的书写,有着更大 的哀凉,有谁能读懂他呢?
在什么地方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孙犁不通世故,有文人的本色,这是对的。许多年来,孙犁 一直是我喜爱的作家,大凡他出的书,都曾读过,常常为之感动。孙犁在我们这个时代,是个特 别的人物,早年参加革命,后从事新闻工作,小说、散文、读书札记都写得迥异他人,与时代的 流行色格格不入。他晚年的书,尤为精致、幽远,好像渗有鲁迅的苦味和佛家的岑寂,内心是孤 苦的。若说文字的高与妙,他是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在人们狂躁的时候,他却留下了一片清 幽的园地, 而这园地里的语言与智慧, 给人带 来的是人性的清爽和美丽。
早期孙犁的作品清秀淳朴,像潺潺的山泉流着泥土气与淡淡的甜意。他的小说都很简单,没有 什么杂色。《白洋淀纪事》!《山地回忆》写得静穆而灵动,透着乡野的清香。在战争的年代, 他偏偏远离了残酷,写了人性的美,这与那些仇恨文学,形成了对比,他内心的纯净给了人们以 深切的记忆。人到中年后,国难与心病交加,一度搁笔,在文坛上消失了。到了晚年,再度挥毫, 然而已没了冲淡和微笑,处处是抑郁和冷寂,与《时文》的距离很远了。孙犁一生,卷到时代主 潮里却又置于漩涡之外,他听命于自己的良知,写的都是小山小水小人物,然而却精魂凝炼,古 文的精华与鲁迅的精华,多少留在他的文字里。和他同龄的作家比,应当说是一个异类。
从战争里成长起来的那代作家,有许多躺在功劳簿上,停止不前了。孙犁不是这样的人,他自认 是一个失败的人,忧郁!焦虑一直伴随着他,文章也日渐深邃、迷茫,有着不可言说的痛楚。他 把己身的苦和周围的生活连在了一起,诉说了人生的不可琢磨性和悲剧性。记得在读那本《书 衣文录》时,我便想,他分明已像一个苦行僧,吟哦的正是人间的谶语:"黄卷青灯,寂寥有加, 长进无尺寸可谈,愧当如何?”这里既无士大夫气,又无军人的野气,孙犁让我们感受到了精神 煎熬的哀苦,和人的失去故园的怅惘。《书衣文录》写出了无望中的渴望,在文革后期,世间还 会出现如此精善秀雅的忧思之文,确是一个奇迹。一个从乡野里走出来的军人,能写出与史学 大师媲美的文字,在先前是很少见到的。
孙犁的文章,气脉上直追鲁迅,而章法上得益于明清笔记,间杂野史平话的余绪,自成一体。他 精于小说,又深味理论,所以创作也来得,研究又精到,有时二者浑然一体,文章给人以久久的 回味。1949 年进城之后,他一直处在厌烦和不安之中,对都市颇不适应。孙犁以为,自己更适 宜去写乡村,生活于乡村,而都市则把自己的性灵磨光了。所以,到了晚年,除了写一点乡村记 忆的文字,主要的工作是读旧书,看古董,沉浸在时光的旧迹中。他按照鲁迅的书账目录去购书, 经史子集、金石美术、农桑畜牧,能得到的都通读一过,并把感想写到文中。以作家的身份走 进学术,又以学术的眼光从事写作,于是便有了诗人的性情与史家风范的交融,文字日趋老到, 太史公的苍冷与鲁夫子的苛刻深染于身,读之如置荒野,有空旷寒冷的感觉。孙犁写村妇之美 是文坛一绝,而言谈历史掌故,臧否人物,亦多妙笔。《书衣文录》里谈士大夫著述,多反讽之词, 旁敲之意,然又不故弄玄虚,通篇是溅血的文字。我每读他的著作,就觉得作者走的是野狐禅的 路子。涉猎甚广,又不累于一家,用一颗寂寞的心,参透了历史,也激活了历史。看他的读书笔 记和藏书目录,很让人感动。比如读书吧,不喜欢正襟危坐,亦拒绝学院式的雅态,《野味读书》 云:
“我一生买书的经验是:
一,进大书店,不如进小书铺,进小书铺,不如逛书摊,逛书摊,不如偶然遇上。
二,青年店员不如老年店员;女店员不如男店员。
我曾寒酸的买过书:节省几个铜板,买一本旧书,少吃一碗烩饼。也曾阔气的买过书:面对书架, 只看书名,不看价目,随手抽出,交给店员,然后结账,经验是:寒酸时买的书,都记得住。阔气 时 买 的 书 , 读 得 不 认 真 。 读 书 必 须 在 寒 窗 前 坐 冷 板 凳„„
所以,我对野味的读书,印象特深,乐趣也最大。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一样,大富大贵,说穿了
,意思并不大。山林高卧,一卷在手,只要惠风和畅,没有电震雨,那滋味倒是不错的。 "
读书如此,写作也是如此,晚年所作《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远道集》、 《老荒集》、《陋巷集》、《无为集》、《曲终集》,乍明乍暗,亦寒亦暖,如野叟讥语,将世间的冷 暖说破,沉静得让人敬慕。通览其书,文字中有大的悲悯,他的几近化境的文字,创造了老人写 作的佳境。每读其文,如饮甘泉,清冷中透着美意。王静庵说,文学有“造境”,“写境”之分, 孙犁于“造境”里近自然,于“写境”里多真气,人们喜读他的著作,不是没有原因的。
我以为孙犁的价值,在于发现了苦难中的美,将乡野里的生活单纯化了,这有《风云初记》等为 例;另一方面,又近于大彻大悟,将人的无奈感性化,给人以抉心自食的惊异,《书衣文录》、《曲 终集》等是其代表。孙犁的晚年,远离闹市,拒绝市侩,常说些逆耳之言。然而又不盛气凌人, 自对寒窗,苦心自省,是很有些鲁迅风采的《曲终集》的后记说:“人生舞台,曲不终,而人已不 见;或曲已终,而仍见人。此非人事所能,乃天命也。孔子曰:天厌之。天如不厌,虽千人所指, 万人诅咒,其曲终能再奏,其人则仍能舞文弄墨,指点江山。细菌之传染,虮虱之痒痛,固无碍于 战士之生存也。"
这里有美的隐含,又多斗士的性情,朗朗然有荡魂之气。孙犁至死,保持了洁净,人间的苦乐亦 系于一身,真真是纯正的作家。我们这些俗人要做到此点,是大不易的,记得有位朋友访问孙 犁后告我,先生是有洁癖的。他的书放得整整齐齐,不爱借人。凡是新书,要用旧信封纸包装, 颇为干净。这让我想起鲁迅,也是如此的。曾看过鲁迅博物馆里的藏书,每一本都干干净净, 一些残书修理得很洁整,那种珍视爱物的心,既是审美观使然,又带有人生的态度。在我们这个 国度,有一种精神上的洁癖,殊为难得。容不得一粒砂子,喜好纯粹,曾被讥为怪人,但恰恰是 这类怪人,书写了我们人间的隐秘。那文字像立在丛葬里的碑文,警示着后来的人们。你在那 里,读不出人间的本色?
铁凝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