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

  很多时候,我们枯坐桌前,冥思苦想,就是难以进入写作的最佳状态,究其重要原因,是  我们不善于想象和联想。

   拥有一双想象丰富、联想巧妙的翅膀,自然就可在写作的天空尽情飞翔。那么怎样才能拥  有一双这样的翅膀呢?

   借助比喻

   看到太阳,我们会熟视无睹。可诗人石繁则不然,他在《太阳》中这样写道:“一枚金色  的奖章/别在蓝天的衣襟上。”想象真是奇特。夏季暴雨来临之前,乌云翻滚,电闪雷鸣,  这是自然景象,可到了诗人石繁笔下,则是另一番景象,他在《雨前云》中这样写道:“十  万大军/不,二十万/正在挺进/向南!向南!不见南方/战火正在蔓延/炮声隆隆/刺刀寒  光闪闪。”读了诗人的诗,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新境界,这该归功于诗人对比喻的巧妙运用。  

   借助比拟

   在一个想象丰富的作者眼里,世上的万物没有一样没有生命,它们都是活泼泼而充满无限  生机的。比如,有一篇文章《秋天的图画》这样写秋天: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  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  起燃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  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在这里,梨树、苹果、高粱、大雁或拟人或  拟物。我们读了之后,谁不热爱这样的秋天呢?

   借助示现

   所谓示现,也就是把不在眼前的人物、事件或某种场面加以生动形象的描写,使读者如见  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示现可分为追述的、预言的、悬想的三类。我们看手机祝福短  信中的例子。

   追述的,如:五百年前,你是我们家的长工,那天我在窗口偷看你砍柴的姿势,就开始偷  偷喜欢上你,你可别怪我当时没有告诉你,因为那时没有手机短信息。

   预言的,如:新年愿望:做一只袋熊,趴在一棵大桉树上呼呼大睡,而你是那棵桉树,我  要一生一世粘着你,爱着你!

   悬想的,如:多想与你牵手在枫叶飘落的季节里,多想与你漫步在雪花纷飞的世界里,多  想与你追逐在浪花飞溅的海滩上,多想与你依偎在月光摇曳的柳荫下。

   有了这三把金钥匙,启开面前那扇黑色大门,自然我们也就拥有了梦寐以求的想象的翅膀。  联想的翅膀呢?要想获得,需要我们——

   借助通感

   所谓通感也叫移觉修辞,就是把嗅觉、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五种感觉互相沟通起来的  一种修辞格。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某种事物,可以让人们获得更真切的感受。沟通的过程,  就是联想的过程。比如,美妙均歌声,我们能够听得见,如果去写,该怎么写呢?这就用得着  通感了。我们看朱自清写的《歌声》:

   昨晚中西音乐歌舞大会里“中西丝竹和唱”的三曲清歌,真令我神迷心醉了。

   仿佛一个暮春的早晨,霏霏的毛雨默然洒在我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新鲜的微风  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我立的一条白矾石的甬道上,经了那细雨,  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踏着只觉越发滑腻可爱了。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着她们的  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  我能看到她们在有目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以前锦绣般在  我眼前的,现在都带了黯淡的颜色。大约也因那漾漾的雨,园里没了浓郁的香气。涌涌的东  风只吹来一缕饿了似的花香;夹带些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园外田亩和沼泽里,  又时时送过些新插的秧,少壮的麦,和成阴的柳树的清新的蒸汽。这些虽非甜美,却能强烈    刺激我的鼻观,使我有愉快的倦怠之感。

   看啊,那是歌中所有的;我用耳,也用眼,鼻,舌,身,听着;也用心唱着。我终于被一  种健康的麻痹袭取了,于是为歌所有。此后只由歌独自唱着,听着;世界上便只有歌声了。  

   第2~4 段,是最为出彩的地方。原因就是运用通感,从触觉、视觉、味觉等方面写出了  由歌声产生的联想,创造出一个完整的意境。

   借助比较

   仍以朱自清的文章为例。他在写梅雨潭的绿时这样说:“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  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就在这样的比较中,作者联想开去,写  出了梅雨潭与众不同的绿。

   借助通感、比较产生的联想,包括两种情况,一是由抽象到形象的联想,二是由形象到形  象的联想,但不管是哪一种联想,都充实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让文章变得厚实耐读。

   还有一种联想,是由形象到抽象的联想。如:

   有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高墙走  过去,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远着点走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  大样地顺着墙根走过去了——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又有  人走来,老太太又予以劝告。三天过去了,许多人在墙边走过去,并没有遇上危险。第四天,  老太太感到有些奇怪,又有些失望,不由自主便走到墙根下仔细观看,然而就在此时,高墙  倒了,老太太被掩埋在灰尘砖石中,气绝身亡。

   提醒别人时往往很容易,很清醒,但能做到时刻清醒地提醒自己却很难。所以说,许多危  险来源于自身,老太太的悲哀便因此而生。

   这篇短文就两个自然段,第一段形象地叙事,第二段阐发哲理。有人可能说,我读了第一  段怎么就没有想到作者在第二段所说的话呢?这就是由形象到抽象的联想的能力问题了。这是  一种较为高级的联想。文章有了这种联想,也就能够使内容加深,从而醒人耳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