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意绵密,一片浑成——缜密构思

  用意绵密,一片浑成——缜密构思         有这样一个故事,不知青  年朋友听到过没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大公请名画家画幅油画,主题是佛罗伦萨人怎样勇敢地  反抗巴比伦侵略军入侵的。请的画家确实很有名,一位是艺术大师达?芬奇,一位是小有名气  的年轻人米开朗琪罗。按当时的情况看,当然达?芬奇超过米开朗琪罗,在艺术功力、艺术造  诣方面达?芬奇举世公认。然而,两幅画展出以后,竟然米开朗琪罗的画胜达?芬奇一筹。这  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达?芬奇画的是两军对垒,刀光剑影,而米开朗琪罗只画了佛罗伦萨一方,  画正在亚诺河里洗澡的战士听到军号声,立刻跳出水面拿起武器的动人场景,画出了战士斗  志高昂的精神状态,在画的构思上别出心裁。这个故事是绘画史上的一则佳话。文学艺术许  多方面相通,写文章也是如此,不缜密构思,是出不了佳作的。

    

   文心絮语

    

         我国古人论写作很重视  文章的构思。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一篇中指出构思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他  认为构思是写文章头等重要的事。为什么头等重要呢?什么叫构思呢?怎样构思才能取得“一  片浑成”的良好效果呢?

         构思,顾名思义,在思想  上构造,在写文章前对准备写的文章作总体设计。写文章切忌想到一点就动笔,或者边想边  写,像挤牙膏一般。要构造好一篇文章,须对文章的方方面面通盘考虑,力求周到绵密。从  确立写作意图,到材料的选择与剪裁;从主题的开掘,到表达方式、表现技巧的选定;从篇  章结构的安排,到词句的遣造;从标题的确立,到标点符号的选用,等等,一系列的思维活  动须认真切实的进行。凡是有成就的作家,在这方面都有过人的做法。列夫?托尔斯泰是三大  传世之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的作者,他在创作小说时,为了结  构情节,塑造人物,苦心构思,常常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他走路想着作品里的人物,说话时  也想,睡觉到半夜,醒过来还想。可见构思到了何等的程度,真是殚思竭虑。构思的程度如  何往往决定文章质量的高下,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构思最为重要的是善于  发现,善于开掘,从总体上反复酝酿。在生活中感觉到的东西,有时觉得很新鲜,甚至引起  内心的激动,但感觉到的东西并不能够真正理解,真正认识。要真正认识,深刻理解,非经  过深思、精思不可。

         怎样才是深思、精思呢?  用人们赞扬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话来说,“把日常生活的矿石变成宝贵的金子”。首  先在生活中要发现多种多样的矿石,然后善于开掘,从中提取出十分有价值的金子。怎么才  会“变成”?那要下功夫占有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从中提炼出文章的  “意”。然后再根据写作的主旨,选择最佳的表达方式表达。深思、精思的过程就是认识不  断深化的过程,也是认识上飞跃的过程。

         例如作家金马有这样一  篇小品《“凌绝顶”也是起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一名诗句,生动地形容当人  们登上千仞顶峰时拥抱一览无际的天空,俯视山腰游荡的白云的豪迈情怀。可是有些人登上  顶峰后,反而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包括第一个乘阿波罗号登月飞行成功的埃德温?奥尔德林。  他获得了逾越常人的巨大成功后,反而精神崩溃,觉得生命有价值的活动已经到了终点。作  家发现和占有了这些生活的矿石,深入地分析、研究,发现并开掘出其中闪光的东西。那就  是“凌绝顶”绝不是事业的终点,而是生命“下一站”的起点,要警惕“顶峰意识”的困扰,    要注意“攀登意识”的不断更新,不断强化。

         发现、开掘,准确地找到  “宝贵的金子”是构思的重要成果,但不能就此止步,还须从总体上反复酝酿、斟酌。选用  最典型的材料,确立最能表现写作意图的思路,使用最恰当的语言,等等,均要在思想上精  心构造。如《“凌绝顶”也是起点》一文并不是开门见山就亮出观点,登“绝顶”从来令人  向往而敬佩,突然一下子变成“起点”,就会给人以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影响阅读  效果。作者采用了步步诱导的方法。先考虑“凌绝顶”的心理佳境——“一种空前的满足”,  再考虑产生的奇怪心理——“莫名的惆怅”,然后思索产生“惆怅”的原因——“顶峰意识”  的困扰,以典型事例证明,最后指出解决问题的出路——“顶峰”也是“始端”。怎样表现  主题的构思常见的有:

         直言奉告。按事情发生的  前因后果及进程,按物体的现象与实质,从正面述说,把自己的认识、想法、感情直接向读  者吐露。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记叙、描写、说理,平实朴素。如朱德同志的《回忆我的母亲》  一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母亲一生中的主要事迹,如退佃搬家、送我读书、同情革  命、热爱劳动与支持革命等,表现母亲坚强不屈的性格。这篇悼念母亲逝世的叙事散文,开  头由情入笔,总拎全文,“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的母亲,特别是她勤劳  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结尾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悼念——“我用什么方法来  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写得十分感人。这种构思最为平实,也最为基本,对初学写作的人来说,学会这种构思尤为  重要,因为它是表现主题的最最基本的方法,是基础。采用直言奉告,容易把事情说清楚,  但不容易醒人耳目,不容易感人,常使人觉得平淡无奇。采用这种方法表现主题,构思时要  在感情真挚、思想深刻上下功夫。犹如某种商品,样式平常,但质量超群。平中寓深意,平  中见真情,文章的分量就厚实了。

         旁敲侧击。不是直接表达  写作意图,而是采用迂回战术,从事物的不同侧面,曲折地表达。这种构思往往以奇取胜,  出读者意料之外。鲁迅的讽刺小品《立论》就是这方面构思的典范。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  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  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  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  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  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  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是必然,说富  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  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  这孩子呵!你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这种构思绝妙。老师好像  回答了学生的问题,但又好像没有回答,要表达的意思尽在不言中。文章一箭数雕,既鞭挞  了说谎者,又称赞了说真话的老实人,更矛头直刺不表任何态的圆滑的“聪明人”。主攻对  象是圆滑的“聪明人”,可以指文坛上的立论模棱两可的圆滑者,可推及到社会上各行各业  各个阶层中此类人,社会意义极为深刻。鞭挞、斥责圆滑者,作者未直说,而是采用旁敲侧  击的办法,放在一个故事中充当角色,在比较中揭示卑劣的灵魂。用少许笔墨勾画出如此多  的嘴脸,揭示如此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意义,非大手笔是做不到的。但是,只要认真领会,我  们可从中受到启发。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表现主题,须注意:奇,要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  之中;侧,要紧扣中心,不能旁而无边,侧而无当,千万不能因迂回而忘记写作主旨,用旁  及的材料淹没中心。

         托物言志。“借景以引真  情”、“借物以寓其意”,不直接表露写作意图,而是假借“物”来表达自己的心志。构思  这种表现主题的方法,最为重要的是:1.“物”要选得准,选得小,选得巧;2.“物”与  “志”之间有内在联系。内在联系越紧密,“物”就选得越准,越能“以小见大”,表达深  沉的、深邃的思想。如韩静霆的《爱藕说》中有这样一段:“藕,自生于世间,便委身水下,  不见日月,在浊泥污土的围困中生活。一旦出污泥,却洁似玉,白如雪,一尘不染。不是贞  洁操守,孰能如此?它孔窍贯通,称得起虚心;它居下而有节,可谓贫贱不屈;它虽然柔嫩,  藕芽儿却能穿透青泥碧水,挺起翡翠一般的绿茎,托起红花碧叶,算得上柔中有刚。”

          这段 文字纯 系描写  “物”,这个“物”就是“藕”,平凡的,常见的,人们经常食用的,“物”选得小。先安  排藕的生存环境,围困在浊泥污土中,不见日月,再着力考虑它内在的品质。而表现内在品  质时,进行多角度的多方面的思考,从气质、品德、修养、性格等方面刻画它,颂扬它的贞  洁操守、贫贱不屈、虚心通达、柔中有刚。作者要表达的是怎样的心志呢?“也想把真挚的感  情献给千千万万劳动妇女——伟大的含辛茹苦的母亲”。“物”与“志”之间有紧密的内在  联系,作者借藕言志,歌颂含辛茹苦、默默奉献的高尚品质,以小见大。文章先考虑荷花、  莲叶、莲蓬和藕,四位一体,挑明自古以来诗人咏前三者,对藕却缺乏诗情;然后着力思考  藕这“藏在泥水深处的诗题”’多方面表现它的内在气质;再进而与荷花、莲子比较,用三  个“谁知”的句子——“谁知它生于何时”、“谁知它年寿几何”、“谁知它有几多辛劳”  刻画它默默奉献精神;再插一笔它药用、食用,尤其是哺育天下幼儿的价值;最后直抒胸臆,  表露热爱伟大母亲的感情和颂扬奉献的精神。构思的线索十分清楚。托物的“物”要写透,  写出其本质特征,否则文章的“志”就缺乏扎实的依托。

         以上所述,是就文章的通  篇构思而言。不同体裁的文章具体运用时可有千差万别,在某些方面还可综合起来考虑。只  要动脑筋,知其“一”也就能领悟到“三”了。

         对文章的局部,构思也要  精细。有的部分粗线条,一带而过,有的部分须细密;精雕细刻。哪怕是一段话,一个场景,  写作的人总要反复构思,苦心经营。如《记一辆纺车》中许多纺车竞赛的场景,气势之所以  万千,离不开作者的缜密构思。“在坪坝上竞赛的场面最壮阔,‘沙场秋点兵’或者能有那  种气派。不,阵容相似,热闹不够。那是盛大的节日赛会的场面。只要想想,天地是厂房,  深谷是车间,幕天席地,群山环拱。世界上哪个地方哪个纺织厂有那样的规模呢?你看,整齐  的纺车行列,精神饱满的竞赛者队伍,一声号令,百车齐鸣,别的不说,只那嗡嗡的响声就    像飞机场上机群起飞的气势。那哪里是竞赛,那是万马奔腾,在共同完成一项战斗任务。因  此竞赛结束的时候,无论纺得多的还是纺得比较少的,得奖的还是没有得奖的,大家都感到  胜利的快乐。”作为纺车竞赛这件事,直接叙述仅一二句,如那样写,就十分干瘪,难以动  人。作者采用了极力渲染的手法,与“沙场秋点兵”比较,以万马奔腾为喻,以天、地、群  山、深谷为背景,描绘规模、阵容、气势,既有“物”的展示,又有“人”的情意。作者如  不精心观察,反复思考立体与背景,不多角度多方面展开联想,调动多种表现手法,不可能  写得如此有声有色,不可能如此有声有色地抒发战斗豪情。

         写作前的构思过程,一般  说来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抓住写作主旨和材料思考,究竟确立怎样的主旨,选择哪些材料,  怎样表达,定方向,定规模,使文章在脑子里有个雏形。第二阶段反复酝酿,从内容到结构,  从表现方法到语言运用,从文章整体到文章局部乃至细部,进行周密的思考,把一个个问题  想仔细,想清楚。酝酿的过程是认识深化的过程,也是不断修改雏形、丰富雏形的过程。第  三阶段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反复酝酿时,思路要开阔,联想要丰富,要撒得开,但在广泛  思考的基础上要敢于收拢,善于取舍,最终确立文章的主旨、框架、写法、语言,犹如瓜熟  蒂落,百川归海。客观事物极其复杂、纷繁,要洞悉它们非一日之功,要生动地反映它们,  构思就得狠下功夫。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思索,思索,再思索,否则不值得写,  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写下来的东西,本来就一钱不值。”写文章脑子里由朦胧到清晰,由泛说  到精彩纷呈,不积极思索,不用意绵密,行吗?

         文前构思最常用的方式  是两种。一是打腹稿。动笔之前在脑子里设计,全方位地考虑要写的方方面面。二是列提纲。  用简短的文句提纲挈领地记下思考的要点。对初学写作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后者构思方式尤  为重要。列提纲,明确写作主旨,搭好文章框架,然后反复推敲,进行修改。列提纲,就是  对文章进行总体设计,记录构思的成果;修改提纲,也就是修改设计,促使思考问题更为清  晰,更为周密。提纲列得手熟,思维的逻辑性、周密性就得到有效的训练,脱开纸打腹稿也  就不困难了。

         佳作借鉴

   向中国人脱帽致敬

         记得那是12 月,我进入  巴黎十二大学。

         我们每周都有一节对话  课,为时两个半钟头。在课堂上,每个人都必须提出或回答问题。问题或大或小,或严肃或  轻松,千般百样,无奇不有。

         入学前,前云南省《滇池》  月刊的一位编辑向我介绍过一位上对话课的教授:“他留着大胡子而以教学严谨闻名于全校。  有时,他也提问,且问题刁钻古怪得很。总而言之你小心,他几乎让所有的学生都从他的课  堂上领教了什么叫做‘难堪’„„”

         我是插班生,进校时,别  人已上了两个多月课。我上第一节对话课时,就被教授点着名来提问:“作为记者,请概括  一下您在中国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  我写我愿意写的东西。”

         我听见班里有人窃笑。  

         教授弯起一根食指顶了    顶他的无边眼镜:“我想您会给我这种荣幸:让我明白您的主编是如何工作的?”

         我说:“概括一下来讲,  我的主编发他愿意发的东西。”

         全班“哄”的一下笑起  来。那个来自苏丹王国的阿卜杜勒鬼鬼祟祟的朝我竖大拇指。

         教授两只手都插入裤袋,  挺直了胸膛问:“我可以知道您是来自哪个中国的么?”

         班上当即冷场。我慢慢的  对我的教授说:“先生,我没有听清楚您的问题。”

         他清清楚楚一字一句,又  重复一遍。我看着他的脸。那脸,大部分掩在浓密的毛发下。我告诉那张脸,我对法兰西人  的这种表达方式很陌生,不明白“哪个中国”一说可以有什么

   样的解释。

         “那么”教授说:“我是  想知道:您是来自台湾中国还是北京中国?”

         雪花在窗外默默的飘。在  这间三面墙壁都是落地玻璃的教室里,我明白的感觉到了那种突然冻结的沉寂。几十双眼睛,  蓝的绿的褐的灰的,骨碌碌瞪大了盯着三个人来看,看教授,看我,看我对面那位台湾同学。  

         “只有一个中国,教授先  生,这是常识。”我说。马上,教授和全班同学一起,都转了脸去看那位台湾人。那位黑眼  睛黑头发黄皮肤的同胞正视了我,连眼皮也不眨一眨,冷冷的慢慢道来:“只有一个中国,  教授先生。这是常识。”

         话音才落,教室里便响起  了一片松动椅子的咔咔声。

         教授先生盯牢了我,又递  来一句话:“您走遍了中国吗?”

          “ 除 台湾省 外,先  生。”

         “为什么您不去台湾  呢?”

         “现在还不允许,先  生。”

         “那么,”教授将屁股放  了一边在讲台上,搓搓手看我。“您认为在台湾问题上,该是谁负主要责任呢?”

         “该是我们的父辈,教授  先生。那时候他们还年纪轻轻呢!”

         教室里又有了笑声。教授  先生却始终不肯放过我:“依您之见,台湾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如今?”

         “教授先生,我们的父辈  还健在哩!”我说,“我没有那种权力去剥夺父辈们解决他们自己的难题的资格。”

         我惊奇的发现,我的对话  课的教授思路十分敏捷,他不笑,而是顺理成章的接了我的话去:“我想,您不会否认邓小  平先生该是你们的父辈。您是否知道他想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我想,如今摆在邓小平先生桌面的,台湾问题并非最重要的。”

         教授浓浓的眉毛好像一  面旗子展了开来,向上升起:“什么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呢,在邓小平先生的桌面上?”

         “依我之见,如何使中国  尽早富强起来是他最迫切需要考虑的。”

         教授将他另一半屁股也  挪上了讲台,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坐好,依然对我穷究下去:“我实在愿意请教:中国富强  的标准是什么?这儿坐了二十几个国家的学生,我想大家都有兴趣弄清楚这一点。”

         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  恨得牙根儿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怪的教授,站了起来对他说,一字一字的:“最  起码的一条是:任何一个离开国门的我的同胞,再也不会受到像我今日承受的这类刁  难。”

   

      教授倏的离开了讲  台向我走来,我才发现他的眼睛很明亮,笑容很灿烂。他将一只手掌放在我的肩上,轻轻说:  “我丝毫没有刁难您的意思,我只是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是如何看待他们自己国家的。”  然后,他两步走到教室中央,大声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下课。”

         出了教室,台湾同胞与我  并排儿走。好一会儿后,两人不约而同看着对方说:“一起喝杯咖啡好吗?”

    

         一堂对话课绝非一般的  师生对话,而是斗语言艺术的课,斗智慧的课,斗民族志气、民族自尊的课,构思很有特色。  

         文章的“意”是经过深  思熟虑的,能振奋人心的。教授发问的刁难,实际上是思想上的不尊重,如果作为记者的“我”  唇枪舌剑—番,貌似长了自己的志气,但落入了人云亦云的窠臼,缺乏新意。由“刁难”“我”  的教授大声向学生宣布“我向中国人脱帽致敬”,不是向一个学生,而是向“中国人”,不  仅“致敬”,而且要“脱帽”以表示真诚,话音骤响,中国人的尊严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在  众多国家的学生面前,经过一番智斗、苦斗,中国人捍卫国家尊严,大义凛然的气概征服了  所有在座者,从根本上大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这是文章最为光亮的地方。

         文章表达主题采用了直  言奉告的方法。表面看平平实实,先发生的事先说,后发生的事后说,最后揭示主题;稍加  探究,就可知道作者构思是何等的细密,平中有巧,平中出新。

         首先,材料的组合环环紧  扣,步步进逼。教授问了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分为几组,由问工作人手,进而问来自哪里,  再进而问中国富强的标准,每一组又有若干小问题,特别是关于台湾问题揪住不放。这些问  题怎么问,又怎么答,如不深思熟虑,精心构思,就不可能问得“刁钻古怪”,答得义正词  严。而且起始的答问比较平和;发展进程中犹如“拉锯战”,几度纠缠,气氛开始紧张;触  及国家尊严是问题的实质,紧张气氛加剧;最后气氛急转,由紧张而缓和而轻松。正因为问  答的内容、问答之间的关系与衔接作了极其精细的设计,故而如水下泻,一气呵成。

         其次,人物的配置也作了  精心安排。文章写的是一场对话的场景,有主要人物,有众多的“配角”。主要人物之一——  教授,不仅写其声,而且绘其形,连“坐”的细节都精心设计了,真是栩栩如生。如果把教  授写成敌视中国的,对话的深刻含意就大为削弱。教授以教学严谨闻名全校,以问题刁钻古  怪在学生中流传,曾使几乎所有的学生因窘于回答而难堪,有这样的铺垫,教授的一连串发    问就有了基础。教授的“问”,“我”的“答”不时引起课堂上同学的反映,人物活动主次  分明,又浑然一体。如文前不细心筹划,不可能如此天衣无缝。

         第三,语言运用也费一番  斟酌。对话当然要以语言取胜,所以通篇语言都比较简洁、精彩,有的显然作了推敲。如教  授“穷究”“我”,意图造成“我”更大的难堪时,“我突然一下感慨万千,竟恨得牙根儿  发痒,狠狠用眼戳着这个刁钻古隆的教授”,这个“戳”用得极好,把此时心中的恨十分形  象地表达出来。

         钟丽思同志写的这篇文  章发表于1992 年第12 期《读者文摘》,在立意、组材、语言、表现方法等方面的构思值得借  鉴。

   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

   接见仪式上的答词

         尊敬的市长先生:

         尊敬的 S 基金会理事先  生:

         女士们,先生们:

         由于景慕海姆佗的大名  ——我们早就从优美的德国民间故事里熟悉她了——中国作家代表团提前半小时到达贵市。  

         在进入这座市政大厅之  前,我们已经漫游过广场,在街心露天咖啡馆喝了饮料,并且欣赏过几乎任何商店橱窗全都  陈列着的大大小小的老鼠,棕黄色,安了胡髭,既像是皮革缝制的,又像是泥巴捏成的可笑  的老鼠。最重要的是,我第一个发现了那位花衣吹笛人(这使我不禁有点得意了),于是,我  赶紧挎着照相机过去同他攀谈,同他合影留念。(会场活跃,笑声)

         我和花衣吹笛人谈了一  些什么呢?没有什么需要保密的,完全可以公开。(笑声)首先我招呼他:“哈罗!穿花衣服。  的先生,您好哇!原来,您藏在人群中,叫我好找!”他似乎抱歉地耸了耸肩膀(笑声),接着,  我就对他自我介绍:“我是一个中国作家,在那遥远的东方,我读过你们德国作家写的关于  你的书。我了解您,您是一位本领高强的魔法大师,您有一支魔笛,这会儿,它就捏在您的  手中,不是吗?”可是,花衣吹笛人既不点头,也不走开,只是一个劲儿地瞅着我,眼珠子眨  也不眨,仿佛在打量我说的到底是不是真话。(笑声)我不管这许多,便开始求告他:“喂,  伙计!自打我来到联邦德国,就听到人们在抱怨,说是如今有不少德国青年,只顾个人轻松快  活,不愿结婚成家,因此„„(全场活跃,交头接耳)儿童越来越少了,人口结构也出现了老  化的趋势„„(热烈鼓掌,欢呼,跺脚)我很同情德国人,喂,先生,您听明白了没有?我很同  情德国人,先生,请您再也不要把海姆佗的孩子带走了,行吗?”(热烈鼓掌,欢呼,跺脚)  我见这位魔法大师动了心,便又趁热打铁,对他解释:“过去统治海姆佗的那帮该死的贵族  老爷,早就完蛋了!他们说话不算数,又愚蠢,又小气,如今的海姆佗市长先生和他的同僚先  生们,可是一些信守诺言的好人!(欢呼,鼓掌)假如他们应许了您什么,只管伸手向他们要好  了!他们会给的,一定会给的,我知道,现在的德国人有的是钱„„(哄堂大笑,鼓掌)因为,  联邦德国是一个工业发达的国家。”不过,听了我这一番话,花衣吹笛人是怎样考虑的,我  可来不及讨个回音,因为接见的时间到了,我们的司机Uwe Laue 先生催我上车了,我只来得  及最后大喊一声:“行行好吧,先生!”(大笑,跺脚,热烈鼓掌)便直奔这座大厅。

         上面这一席话,可以当作  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对海姆佗建城一千年庆典的贺词,也是我本人和我的同事们对诸位如此    热情动人的欢迎仪式的报答。(热烈鼓掌)

    

         只要从括号里记载的听  众的强烈反映,就可知道这篇讲演稿写得多么成功。作者是公刘,当代著名诗人,1987 年4  月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赴联邦德国访问,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讲这番话的。

         讲话的目的很明确,在表  达对海姆佗市市长及德国人民赞美之情的同时,指出德国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并深表同情。  这样的主旨如果平铺直叙,直言奉告,对方不一定能接受,效果不一定好。作者作了巧妙的  构思,用旁敲侧击的手法来表现主题。

         德国有一个家喻户晓的  民间故事:过去,海姆佗市曾鼠害严重,一个从外面来的花衣流浪汉声称能用魔笛除鼠。当  地贵族应允待祸患除尽,就重金酬谢。花衣人吹魔笛把老鼠引入河中淹死。事成之后,贵族  背信弃义,不付酬金,花衣人大怒,再吹魔笛,使这个城市的一百几十名儿童出走。作者借  助故事巧妙地指出德国社会存在的人口结构老化的问题。如果作者把现成的故事复述一遍,  那就味同嚼蜡了。作者以德国民间故事为依据,从总体上设计了一个寓含深意的新故事。它  的形式是访问者与花衣人的对话,核心问题是向花衣人“求情”,“不要把海姆佗的孩子带  走”,捎带谴责过去贵族的愚蠢、小气,赞美今日当政的市长的明智。构思这部分内容,有  板有眼。先自我介绍身份,然后赞扬花衣人,再向他诉说德国社会上的一个问题,向花衣人  求情,边说边叙述描写,妙趣横生。明明是编造的故事,因为考虑得周密,语言也设计得幽  默,生动形象,犹如发生在眼前。

         以漫游广场,大大小小老  鼠构成的商店橱窗世界,作为故事的铺垫;以大喊一声“行行好吧,先生”结束故事,强化  主题,均是缜密构思的功劳。

    

         习作评说

   照 片

         照片上三个人。三个都是  女性。

         三个人的神态很不协调。  左边一位刚过中年,雍容华贵;右边一位很年轻,俏丽窈窕。她们对着镜子笑着,都如天仙  一般美。她们搀着中间那位矮老太太。老太太扎一块方头巾,下身穿一件很象围裙的花格月  巴裙子。两腮边的肉已有些下垂,拽着半张开的嘴。她的两眼就在那一刹那被定格,仿佛永  远在不停地张皇回顾。她扎煞着两只手,那样无可奈何,好像并不是在拍照,而是正遭绑架。  

         背景很辉煌,基调是处处  闪光的咖啡色加紫色。身后是一扇玻璃转门,透过门外的树丛,能隐约辨出阳光下的海滩。  

         “两边的丽人是华侨,中  间是从大陆去的姑妈姨妈或老表姐。老太婆有点眼花缭乱了„„”我将照片带到班里去的时  候,围观的同学纷纷这样猜测。

         “是在日本!”——这里  细心的人,因为在转门上方,能看到一行夹着汉字的那一国的特殊文字。由于这一确定的事  实,于是七嘴八舌演绎出一连串的故事:日本投降后这位姨妈姑妈或表姐留在中国,直到最  近才经我方帮助找到亲人等等。

           但不管怎样编来诌去,大  家好像存在着一种默契,有一个共同确认的前提:穷老太婆必定来自“大陆”或“内地”,  两位“丽人”自然是不同于“我们”的人了。这总使我的心里以及关于这张照片的故事,在  本来的沉重感上又增加了一丝苦味。

         “这是安阿姨。”我指着  左边那位说。“右边是她的学生。她们既不阔也不是华侨,都是本市市民。老太婆倒是地道  的日本人,且并不老,只比安阿姨大一岁。”

         安阿姨是“舞协”会员。  同她的学生等去日本的一座友好城市访问演出。照片是在他们下榻的饭店前厅拍的。从住进  饭店起,她们就注意到了那位老太婆。她总是默默干活,从不抬头也不休息。一连几天,她  们看到的似乎只是那块花头巾。仿佛从她身旁来往的人,以及沙滩、阳光,总之外部世界的  一切都与她无关。出于我们的观念,安阿姨对她产生了由衷的关心,开始用学来的简单用语  同她打招呼。她分明听到了,但从不回答,只是更低的埋下头去。

         一天下午,安阿姨她们回  来,正碰上她在前厅抹地板,于是走过去,要同她合影留念。她明白她们的意思后,第一个  反应要逃开。她们一左一右搀住她,由同团的同志拍下了这张照片。几乎同时,她像瘫倒一  样跌坐在地上,然后,竟嘤嘤哭了起来„„

         夜里,安阿姨们听到门外  有窸窸窣窣的声音,开门一看,她跪坐在门边。她急急膝行进屋,抱住了安阿姨的腿„„

         代表团的人都悄悄聚到  安阿姨的房间里。

         她来请求帮助,请代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