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顽石、绛珠和神瑛的关系

   在《红楼梦》开篇头一回,作者通过两个神话故事向我们主要介绍了这部书中的  三个人物;无才补天的顽石(贾宝玉)、绛珠仙子(林黛玉)和神瑛侍者。在这篇作文中我想  和大家谈谈我从这两个神话和僧道间对话中所理解到的顽石、绛珠仙子、神瑛侍者间关系   ——题记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风流冤家《红楼梦》第一回作者通过  甄士隐梦中那一僧一道的对话,向读者明确交待了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间的恩惠关系,同样  也透露出他们的另一种关系——风流冤家,这里的风流冤家并非是对头的意思,而是指相恋  的男女。我们可以从僧道对话中这样几句话得到证实:“僧笑道;‘现今有一段风流公案正  该了结,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道人问;‘近日又有风流冤孽造劫历世不成?’僧人  回答的就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下世”的神话,并说因为这件事又勾出了很多风流冤家来。”  我们分析这几句话;作者先笼统的告诉我们小说中会出现很多“风流冤家”。然后借道人提  问僧人回答为我们讲述了那个神话,又通过神话告诉我们两个人即将‘下凡历世’,且明确  了这两人的身份。也就是说作者借僧人之口告诉我们即将有风流冤家要投胎,然后通过故事  引出这两个即将投胎的风流冤家,并在两段僧人的话语之间用道士的疑问加以肯定。而且从  他们在神话中的名字来看此二人确实是一男一女。如此说来他们很有可能是风流冤家的。可  是《红楼梦》中写了很多对冤家,他们投胎之后变成了哪对呢?众所周知绛珠仙子的化身是  林黛玉,但神瑛侍者的化身书中并没有直接说明。不过我们已经知道林黛玉下凡后把眼泪还  给了贾宝玉,可是这贾宝玉也有属于他的神话,在这个神话中他并不是神瑛侍者,而是无才  补天的顽石。这不禁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神瑛侍者和顽石在神话中是否有关系?他们是  同一个人吗?.神瑛侍者与顽石是否有关系?我想要确定他们是否关系仍然要  从神话说起。贾宝玉入世前是女娲炼成的一块补天石,但是因为补天的石头已经足够了,他  便被女娲弃于山下。因得僧道相助脱得石胎幻化成灵通玉。那神瑛侍者呢?我们读完第一回  会发现他在与其有关的神话中并没有正式出场。后面几十回的文字没有正式写到他,作者也  没有直接描写他‘下凡’后所变之人。那么我们如何确定他与顽石是否有关系呢?我认为解  答这个问题要从僧道涉及顽石的对话入手;“那道人问;‘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僧  人答;‘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  将此蠢物夹带其中,使他去经历经历。’”我们分析这两句话,作者用道人的疑问为僧人介  绍他们间的关系作铺垫(所以应着重分析僧人的回答),而且明确了两个神话故事发生的先后  时间(先发生绛珠和神瑛间的故事,然后那僧道才遇见顽石)。在僧人的回答中作者使用了一  个词“夹带”,原文是‘将此蠢物夹带其中’。那夹带是什么意思呢?新华词典对夹带的解  释是将某种物品混杂在与其不同的物品中。那这顽石被夹带在哪里呢?他被夹带在“一干风  流冤家”中。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一干风流冤家”中明确名字的只有神瑛侍者和  绛珠仙子,“夹带其中”就是说他原来不属于‘风流冤家’的行列(当然也与神瑛侍者、绛  珠仙子没有关系),是被僧道夹进去的。这显然是僧道有意的行为,他们这样做可能是有某种  目的。那他和神瑛侍者究竟是不是同一个人呢?这个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第一他们在书中的  出场的时间不一。在小说文字中我们先看到的是顽石的神话,但是在小说所描绘的神幻世界  先发生的是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的神话。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僧人的回答中找到依据。第二  这两个人都有各自的神话,名字和经历,顽石是女娲补天时的剩余,而神瑛侍者则是警幻仙  子的属下,他们在未下世前就有各自的名字和经历,怎么会是同一个人呢?既然他们在神话  中没有关系,神话中又非同一个人,那绛珠仙子也就是林黛玉把终身之泪误报与贾宝玉岂不  是大大的不幸?绛珠仙子还泪顽石——大不幸中唯一之幸绛珠仙子“用眼泪还  债”可以说是“此乃千古未有的憾事”,就是这个千古未有的想法注定了绛珠仙子之化身林  黛玉悲惨的一生。从僧道把那顽石“夹带”在她和神瑛侍者中间也注定了她还债的旅程毫无  意义。因为那个让她每天都在用眼泪报答的贾宝玉竟然和神瑛侍者毫无关系。对于她来说这  无疑于是最大的不幸。但就是在这不幸之中又有幸事。那个顽石的化身贾宝玉并没有用自己    的‘石性’对待她(林黛玉),相反他还成为了黛玉的知己,他是大观园中唯一疼爱黛玉的人,他用自己特有的“呆性”补偿了黛玉眼泪  之情,这也是黛玉还泪旅程中唯一的幸事。结语绛珠还泪,为的是减轻她心中  的债务。顽石下世,是为了享受红尘。他们都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愿望,只是结果与预想  有所不同;绛珠把泪错还给了顽石,也可以算是还过泪。只不过还泪的对象并没有给她  恩惠。那顽石即享受了红尘中的喜事,又享受了悲事。最终也只能“万境归空”。  但是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都付出了情,也收获了情。这也正是作者要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  万境归空唯情难空;唯情不可空